改善农村家庭教育.doc改善农村家庭教育
:和谐社会建设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在中国占据十亿人口的农村,建设和谐农村的工作更是深入到每个角落,作为一个在农村的教育工,心系着孩子的发展,心系着农村的建设,心系着社会的和谐,关注社会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
关键词:教育;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措施;和谐农村
:G622:A :1002-7661(2011)10-128-01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越发受家庭重视,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家庭教育还很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在农村家庭中,家长对科学教育认识不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不了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被照顾的对象,百般溺爱孩子,见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以此对孩子迁就,使孩子生活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中,这给孩子现在及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性格上的影响。家长不知道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刻意的宽容孩子给孩子带来的只是负面的影响。另一种极端就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使孩子的自尊心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受到伤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为主,以家长为中心,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子女的个性,挫伤了孩子的创造力,甚至形成了孤僻和待人冷漠的性格。
二、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劣势的原因
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家长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一年半载,家长不到学校看望子女,不过问子女的成绩,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主动找学校和教师交流意见。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不同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认为“教育责任在学校、在老师”,提供“吃穿”才是家长本份,“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情况严重。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是不相称的,也为学校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三、解决的措施
首先是家长的方面的对策。
1、与孩子真诚的沟通,深入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在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共同生活而接触密切,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细致观察,发现孩子的特长、弱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2、转变科学的教育方式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再则是学校与社会的对策
1、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对孩子的辅导能力
积极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