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派介绍
"左岸派"电影 0 }6 Q, } W+ [# a4 a7 g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五十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赛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一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互相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他们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电影创作较久的导演,如雷乃、瓦尔达和科尔皮;另一类是以搞文学创作为主的,如马尔凯、杜拉和罗布一格里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问世的,如莒乃的《广岛之恋》(i959)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由罗布一格里叶缔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I 961)等,加之他们的影片也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法;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为"新浪潮"电影。
2 N8 w" n) _: f6 @% S 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 F5 ?! A4 J) f3 j- t- Q, X 1."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 : ^5 w; I( ~+ W2 Z) [6 Q
,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 + }8 v$ G* w" u9 K; k# J
,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 * g% ~+ a) \7 h! _$ ~
,尤其是杜拉和罗布一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 ~& S7 k" P) `* {# {3 q6 h
"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和《战争结束了》(1967),罗布一格里的《不朽的女人》(1963)、《横跨欧洲快车》(1966)、《伊甸园和以后》(1970)和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等。
: u# ^; |) n9 u2 O( ~. @ "左岸派"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约克·罗齐埃的《再见,菲律宾》(1962)使用了即兴的对白、轻便摄影机和暗藏的麦克风,显示了真实电影的印记。特吕弗的《胡作非为》(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摄风格和社会性内容上也明显地表现出真实电影的影响。戈达尔在他的许多影片里进行主观介入,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实电影的方法。
: L. H) o' F; C( L9 Y实验电影 8 |& `# S! A1 b9 J. z8 r
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
$ i S' Y7 Q( U$ q7 I* K K 从三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l 6毫米腔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先锋派电影。
% }7 R$ u7 q# R: }- h9 f! a5 o ,如照相师雷尔夫·斯戴纳的抽象主义风格的《H z0》(1929)和《机械的原理》(1930),斯拉夫柯·沃尔卡皮其的《第94l 3号…一好菜坞无声配角的生与死》(1928)等。 5 W5 P& h7 k7 k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在英国、。这是因为:、价格便宜的16毫米胶片和轻便有声电影摄影机的问世给业余性质的个人制作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里希在知识界开始发生影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动F,一系列欧洲先锋派影片,包括让·谷克多的影片,在美国上映,引起了往意和兴趣;-德连首创的自己制作自己发行和放映的新方式,解决了实验影片的出路问题。
e5 p2 V/ _; ~4 z, D" l 从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期,美国实验电影主要代表人物是玛耶-德连、肯尼斯·安格尔、格里戈里-马可波罗斯、寇蒂斯哈灵顿、啥里·斯密士、惠特尼兄弟和弗兰克·新图法契。这些人分属实验电影的两翼: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德连的《白日的罗网》(i9431、《在地球上》(1944)、《电影摄影
电影流派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