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浔阳即景》导学案
第四时
备时间:月4日
授时间:月11日第11周第3节
教学目标:
、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本首元曲。
2、理解句意,掌握本曲一句一景,巧用修辞的写作特点。
3、想象曲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曲中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想象曲文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想象、描绘曲文所勾画的美丽景色感悟曲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文,复习导入(10分)
、前两节我们学习了第十二中的前三首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首?(指名背两首,齐背第三首)
2、第12的题是(指题)古诗、曲四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最后一首曲——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题,指导鸿字书写)。
这是一首“曲”,曲和诗、词一样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更适合配乐演唱,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曲中,“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曲盛行于元朝,《塞鸿秋•浔阳即景》就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周德清写的(板书元曲)。(详细的介绍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们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将曲和诗词混淆)
二、走入文本,理解品析(1分)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首曲,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指名读)(全文)
2、接下来谁能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诗意。
A、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了怎样的面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第一句“长江万里白如练”(变红),这一句写的是长江(板书),反复读一读,你是怎样理解的?
(1)预设:长江绵延万里,像一匹白色的素绢。
(2)追问:你从哪儿理解到“像一匹白色的素绢”的?(白如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3)怎样读才能体现古语的韵味呢?
(4)文中还有哪句也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请你找一找。(学生回答后变红,)
()那接下来就请你自己读一读这几句,结合书下注释和自己的预习,想一想这几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B、(1)再来读一读这几句。
(2)生读后师接道:一段江水,几座青山,点点江帆,飞泻山泉,这真是“江山无限美如___”呀,看来我们也可以像文学家周德清一样说出这样精炼的比喻句,谁能接下来在试着说一说?(指着)(出示“如”字练习题)
、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如果把这样优美的句子用在你的作文中,相信也会为你的作文增色的。在这首曲中,还有两句“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着板书)长江、淮山、江帆、山泉、远山、新月、塞鸿,作者一句一景,自下而上,由广袤的大地写到无垠的天际,最后以空中的鸿雁将天与地的景色合而为一,构成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不知道这幅图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样子的,请闭上眼睛,尽情的想象吧!(教师配乐)朗读。(全文,音乐)
、熟读成诵。
(1)看到你们陶醉的表情,相信你们头脑中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浔阳美景图,带着你头脑中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首元曲吧,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韵味。(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2)读给你的同桌听。(互评)
(3)谁来通过朗读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心中的“塞鸿秋•浔阳即
《塞鸿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