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络广播剧后期.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网络广播剧后期之一
文:busy (x-voice)
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业余广播制作的经验教训和个人总结,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后期应该知道的一些问题
一开始就说这些很虚而且没有定论的东西,可能是十分枯燥的,但我觉得还是十分必要的,你可以放着不看这一部分,或者以后再看都行。之所以要写,是因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在现有条件下,能做什么,该做什么,避免发生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情况,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在一些不可能或者成本很高的处理上。
不打算写得和混音教材一样,去剖析物理学基础,只写几个对制作有意义,并且值得思考问题。大部分运用直观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子都是现编的,可能有不合理或者错误的地方。
1 声量的问题
大部分时候,我们认识世界往往是在一个线性直观的基础上,简单来说,比如我们知道200个苹果是100个苹果的2倍,如果一辆卡车可以运100个苹果,那么200个苹果就需要两辆卡车。卡车的倍数也呈2倍关系。苹果和卡车之间呈现出一个“线性”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自然界中极其普遍,但后期是做给人听的,当牵涉到人的感觉后,很多线性关系都会扭曲。
比如饿的时候,一顿吃2个包子也许比吃1个包子感觉得到了2倍的满足,但一顿吃100个包子难道会让人觉得比吃1个包子得到了100倍的满足吗?会撑死吧。
人对声音的音量的感觉也是如此,个人认为,人的感知函数,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数函数可以表达的,个体差异也不同,就使得函数更不可靠了。简单来说,2分贝的声音也许确实“应该”比1分贝的声音“响”一倍(虽然从功率来说并非如此),240分贝的声音也确实“应该”比120分贝的声音“响”一倍,然而听起来,大部分人未必能发现是“响”一倍的,对于1分贝和2分贝,也许主观评价就是,“非常小的音量”,甚至分清哪个更小都很困难,而对于120分贝或者240分贝的声音,主观评价就是“很响”,也很难说的清哪个更响,就好比问人,你“觉得”氢弹爆炸和原子弹爆炸哪个更响一样,大多数人即使听过也很难做出判断,尽管2者在物理上也许真的是有区别的。
基于后期制作是做给人听的,而大部分设备的功率是统一的,所以不得不考虑控制你的音量电平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太小(当然换一个角度,过小的音量使得你本可以记录更多细节的精度没有用上),不要太大(从制作的角度,整体过大,可能将使得作品缺乏动态,大部分情况存在于预告中)。
至于多少是合理的,需要实践去判断了,个体千差万别,作品所选用的素材不一样,风格不同等等这些都影响着该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度。
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响的东西更容易取悦听众”,但是做为后期,必须知道,响与不响不应该是后期的首要关注点,这些应该由音箱的输出功率决定,家里的喇叭再响,也响不过电影院里的吧。
保留声音的细节优先于提高作品的音量(大部分时候所谓的“震撼”效果经常和音量挂钩在一起。)
当然也不要把东西做得太不合群了,别人都一样,就你偏小,这样也不好,适中就好,但不要太过份。
通常时候,初混的时候把作品的平均电平控制在-18DBFS也许是有益的。
2数字音频的基本问题:采样率VS精度
被问到采样率和精度是做什么的。
数字音频是用数据来记录声音的,是离散的,这么说比较抽象,但说到数码照片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当你用看图软件无限放大数码照片的时候,数码照片最后变成了一个一个正方形的小色块,当你用后期软件无限放大波形以后(如果可以的话),波形最后就变成了一根一跟间隔均等的线段(而非曲线)。在自然界中,既不会有用色块组成的图象,也不会有线段式的声波,在自然界中,它们都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连续和离散的区别,也许就是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最大的区别。
数码照片中,分解到的最小色块越小,图片就越清晰,当然文件也越大,对于数字音频来说也是一样,分解到的最小线段长度越短,声音就离真实的更接近。换个角度想线段越短的话,同样长度的曲线是不是需要更多条线段,比如同为直线段,用1米长的线段去覆盖10米,需要十根,,就需要20跟,于是10根需要11个端点,20根需要21个端点,简单来说,这些端点就由数字音频中的采样率和精度来决定,单位时间里需要记录的端点越多,采样率(横向)和精度(纵向)就越大。
比如录制一个1分钟44100HZ 16BIT双声道的WAV文件,大小应该是60*44100*16*2/8/1000=。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损”格式(即使不看采样原理,看看这里也知道,其实所谓的无损也是有损的。)所谓无损只是采样率固定的情况下,16位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极限了,如果你改用96000HZ当然要更“无损”啦,不过根据采样定理,采样率是采集频段的2倍左右,而人耳能听到的范围是20000HZ,所以选

.网络广播剧后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联系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