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39-02
在《哲学问题》这本书中,罗素并不是将由古至今的所有的哲学范畴内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而只将自己认为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这本书主要涉及的是知识论方面,除此以外,罗素还从哲学发展史入手,探讨了一些实在论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并在他的哲学性质和价值中也融入了许多伦理学以及有关心灵和行为范围内的一些经典的问题。
一、认识的问题
罗素在《哲学问题》开篇中讲到的是现象和实在的问题,罗素认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都是先从看到这个世界的表象来了解的,而这个表象能否作为知识而使得我们不加以怀疑地就认定问真理呢?为此,罗素以一张桌子为例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分析,桌子好像是什么和桌子究竟是什么的区别也就说明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别。罗素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直接认识都始于经验,直接的个人经验是绝对准确的。他同时区分了感觉材料与物理客体,进而认为造成世界上一切东西的根本是事情,这种事情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是变化而非停滞的,它最后的质料不是物,也不是心。对于世界本原的问题,罗素站在了实在论的立场上,并不是简单的区分为唯物或者唯心,对这一问题,罗素保持了折中的态度。直观与感觉是我们认识的起点,正是由于各个不同的个人感觉,造成了唯一而真实的认识景象,事物处于我们感觉之中,我们只能将感知到的进行言说,但这些事物又好像脱离于我们的感觉之外,而是一种物质实在,不然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诸多事情就会变得麻烦和难堪。罗素将其称为:客体的实在。
经验使认识有了进行的必要基础,感觉材料成为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第一阶段便是感觉行为的进行,是最基础的、最直观和浅显的,但却是必要的,人自身只能根据这样的认识途径和方法来认知外界。我们是否有必要来设定一个客体,让其与感觉和经验来对应,而所设定的这个客体我们能否就确定是在我们认识过程之外的。按照罗素所说,事物的本性便是感觉材料相对于人的认知的链接秩序和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而已,完全与人的认识途径,环境无关的事物本性是哲学上无效的说辞,是历史上一切唯物与唯心两者难以辩驳无法洞察的专断。
对于感觉材料,罗素给予了真确性的肯定,即使在《哲学问题》开篇的四个文章中对于实在的问题并不能过早下结论,但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罗素对于感觉材料的真确性产生了非常大的怀疑。
感觉,思维包括认识的实际情况和所发生的环境,包括逻辑的推演都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可能是完满的,不容置疑的。例如,对待同一张桌子,每个人的直观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是光滑的,有的人认为是黄颜色的,他们得出的结论对于这同一张桌子来说反馈回来的信息产生了不同的效用,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可能汇总这些信息,让其准确表达出一个事物,这就需要理性的思考,进而对实在进行准确判断。而感觉与实在的关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究竟是什么?著名的贝克莱主教只承认我们自身的心灵及其观念,罗素反驳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妄想,贝克莱并没有解释出抛开人的心灵之外的上帝的存在性。哲学的理性告诉我们现象和感觉确实没有一个锁链――实在,将二者束缚在一起。
虽然罗素对于贝克莱的思想有所肯定,也仅仅是因为贝克莱哲学中还存在一定的自我合理性,而罗素却
浅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