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陀”:是人玩陀螺还是陀螺玩人?
李长廷先生的中篇小说《爷爷的陀螺》,乍一看以为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不仅是因为作品的题目像童话,更因为作品一开始就将爷爷与孙子继祖的关系渲染得很浓:“继祖小时候一直生活在爷爷的氛围里,脑子里经常有爷爷的影子,耳朵里经常有爷爷的声音,肚子里装满了爷爷的故事”;乃至于“小时候从睡梦里醒来,经常把老爸当成爷爷,爷爷爷爷地叫个不停”,“可见爷爷是深入到小继祖的心灵里了”。爷爷与孙子的关系已经渲染得如此浓烈,接下来当然就是切题:爷爷小时候是怎样玩陀螺,然后又怎样影响到孙子的童年生活。这样,一篇童话故事的构架也就出来了。
中国论文网/5/view-
然而,这只是我们按“常理”进行的推测,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既在“常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这也是该作品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的独特匠心。
首先,从“常理”来看,爷爷小时候的确是一个“陀螺王”。“爷爷玩陀螺玩得怪,他能左右开弓,左手玩了右手玩,陀螺在他手下时而转成一朵花,时而转成一个漩涡,人家的陀螺只要一拢边,便是死木头一坨”;因此,“邻近几个村子,同辈人中,没有哪个是爷爷的敌手”。爷爷玩陀螺已经玩得“怪”了,但更可“怪”的是玩陀螺竟把自己玩成了风水先生,并且“在地方上闹腾得小有名气”,这就出乎“意料”之外了。
出乎“意料”之外的情节转换,在作品中至少还有四处:父子矛盾的转换;祖孙矛盾的转换;看地职业的转换;陀螺的转接。这些转换或转接,不仅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强化了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父子矛盾的转换,其实是一个从疏离到回归的过程。作品的开头,老爸对爷爷是那样地崇敬:“爷爷是老爸眼里的神仙”,即使是到了深圳,也是“带了爷爷一块来的”,使得爷爷成了“这个家庭中无处不在的影子,睁开眼睛看不见爷爷,闭上眼睛爷爷就在身边”,因此,“老爸给一飞的印象,好似他是为爷爷活着,是爷爷生命的延续”。如此崇敬爷爷的老爸,他应该就是爷爷的思想和事业的最好继承人。但接下来的故事却恰恰相反,年轻时的老爸,不仅不愿继承爷爷的事业,而且还把爷爷视若生命的看地秘笈偷了出去,交到了“大队部几个屁事不懂,却见什么都不顺眼的年轻人手里”,这些“年轻人目光里充满了仇视,拿神龛上的古旧木雕撒气,拿县城文庙内的孔子牌位和石雕撒气,拿所有经过了岁月洗礼的一切撒气,一定要将它们砸个遍体鳞伤才肯罢休”——在这种背景下,老爸偷秘笈首先是一种自我保护:“老爸那时因为爷爷的问题受到牵连,一天到晚蔫蔫的,抬不起头,于是想方设法往那几个年轻人身边靠,手之舞之想出风头”;当然,“出风头”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担心“那些个破纸片藏着掖着分明是给家里惹祸”。自我保护是生物的本能,或许无可厚非,但老爸的自我保护却是以出卖爷爷为前提的,这就超出了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原则。读到这里,作者前文对老爸所渲染的虔诚的孝子形象,便轰然坍塌了。不仅如此,老爸表面上对爷爷是唯唯诺诺,骨子里对爷爷交代的事情却是不屑一顾。文革时他把秘笈偷出去,或许有被逼无奈的因素,文革后他把秘笈轻易地借给“跳叔”并且不再收回,这就纯粹是对秘笈的轻视;而且,爷爷让他转交给继祖的陀螺他也没有转交,而是埋进了爷爷的坟墓;甚至,连爷爷自己看好并花了几年功夫自己掘好的墓地,如果不是叔公的阻止,他也会卖了出去。这一切足可
世事如“陀”-是人玩陀螺还是陀螺玩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