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维克多·雨果是世界最著名的法国作家,其理想具有人类普遍的价值,仍保持着它超时空的现实性。
雨果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在长达60年之久的创作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至今仍然起着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显示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因此早在“五四”时期已经被译成中文。
雨果的《悲惨世界》的序言中指出: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雨果所说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世界上不少民族还在为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斗争,因此雨果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现在仍然具有进步的现实意义。
雨果的艺术创作
作为一位小说家,雨果创作规模之巨大、成果之丰硕,又足以与所有那些以小说而名垂千古的巨匠比肩而立。他的五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与《九三年》以及若干中短篇小说,共有三百多万字的篇幅,与狄更斯、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量几乎不相上下,仅次于巴尔扎克与左拉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与《卢贡·马卡尔家族》。但他的《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作为独立的巨制鸿篇,不论就其篇幅规模与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范围而言,无疑都超过了巴尔扎克、左拉的系列小说中任何一部独立的名篇。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186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雨果的《悲惨世界》故事梗概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已经不治身亡的消息后,利用一根藏匿下来的钟表发条作成剧条,锯断窗棂成功越狱。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八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中,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尽管此后
8.雨果和Notre Dame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