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壁画
构建死者公共形象的叙事结构
1510006 艾东旭
从叙事说起
叙事是指叙述一系列事实或事件并确定和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它首先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尤其是一种模仿的或表现的行为。故事本身的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讲故事即叙事,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这种讲故事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叙述的欲望,而是为了把故事传达给别人。因此,从本质上说,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的呈现和反映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故事本文与故事的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
叙事就是叙述事件,就是讲故事
《十日谈》
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计其数;种类浩繁,题材各异。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布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的阶级、所有的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经常为具有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文化素养的人所共同享受。所以,叙事作品不分高低和低劣,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存在着。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语言
图像
文字
影像
叙事就是通过符号组织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意义世界的表达活动,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叙事学的目的所在,就是在单一的结构中,见出世间的全部故事这也正是早起叙事学所关注的:试图在无论何种叙事作品中探寻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共同的结构。
——罗兰•巴特《S/Z》
非文学不可讨论叙事——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
图像叙事是最为古老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叙事形态。事实上, 从叙事学原理的创立到图像叙事的再度兴起,从某种意义而言是视觉艺术创作与发展的一种回归。
野牛图,洞窟岩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
公元前15000—公元前12000年
在洞窟狭长的顶部,一队由15头巨大的野牛组成的兽群浩浩荡荡而过——我们左图看到的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行进的队伍中还夹杂着一些驯鹿、野马和野猪,他们都是旧石器时代人们渴望得到的猎物。
这幅《野牛图》可以说是史前绘画的典型,代表了人类审美的前期遥望。它那神秘莫测的创作动机,饶有趣味的发现过程,精简的轮廓,生动的形象,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无不令人神往,给人以长久的永恒享受。
客使图,章怀太子墓壁画
唐·神龙2年(706)
《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185厘米,宽247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描绘了唐代鸿胪寺三位官员正在接待罗马、蒙古等国使节的情景。
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讨事宜。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我国东北靺鞨族。这三位使者均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
关于墓室壁画的叙事学解读
叙“事”
叙事过程的主体
叙述交流
墓室壁画构建死者公共形象的叙事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