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快乐学数学
—浅析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引入的方法
前言: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中学教育中,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也正是基于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引了起更多的关注。
虽然数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却学得并不轻松,尤其是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障碍。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在全国对各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和作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数学是学生最不喜欢课程之一。调查报告表明,有55%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只有7%的学生答“有兴趣”。在回答“你最喜欢上的课”时,只有12%的学生答是数学。在回答“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时,答数学难学的有45%,答成绩不好的有38%,答听不懂的有41%,答不会做习题的有62%。此项调查显示,学生学习数学心情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普遍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学习无劲头,对学习数学有厌学情绪,把数学看作一门讨厌的学科。。这些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一直是老师、家长关注和困绕的问题。而新一轮的课改的推行,实验教材的推广,恰好给我们一线的初中教师打了一剂“强心针”,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张奠宙教授曾经这样比喻和评价这种教学活动: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在后面走。学生必须细听讲解,而无法停下脚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观赏,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教学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哪里谈得上享受学习的乐趣呢?
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活动确实没有从“学生的真实想法”去设计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按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模仿分析,致使教学过程拖沓、繁琐,不少学生不得解题要领,老师越多讲,学生越糊涂。在数学家眼里,数学是诗、是歌、是画,充满了公式美、逻辑美和秩序美,数学家为数学魂牵梦绕。而在普通人心目中,数学却常常是枯燥的代名词。特别是近几年,面临升学的压力,各地又兴起各类奥数班,孩子们如此这般的深陷数学题海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数学,好学数学呢?
我引用张敬中院士讲的一个数学故事:一个少年喂猴子,早上给猴子4个桃子,晚上给猴子3个桃子,猴子发现每天晚上少1个桃子,就很不高兴;于是这个少年又改成早上给猴子3个桃子,晚上4个桃子,猴子每天晚上多吃1个桃子,就很高兴了。每每听到这里,孩子们都会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明白: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影响结果的,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对于孩子们来说,数学中的性质和概念曾是那么的抽象和枯燥,而张院士仅仅用了一个简单的“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就激起了孩子思维的火花,让孩子们理解了、记住了,甚至想忘都忘不了。由此在张院士谈数学的教学中讲道:“数学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
我想这正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许多方法,比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开展探究式教学等。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引入,教师采用各种方法,
轻松快乐学数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