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神性的栖居
这是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大江源头,放眼世界,未有如此海拔高度的河源。水,生命的源泉,就在冰川溶解的角落,默默无闻地降生。水滴团聚起来,变成涓涓细流、潺潺流水,湍急的溪涧转眼形成,奔腾的大江自此咆哮。从一点一滴开始,滴滴水珠争先恐后远离冰川,冲破亿万年的沉寂,直奔喧嚣的尘世。
寻寻觅觅,江源何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这首《临江仙》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热播而家喻户晓。苏轼放歌“大江东去”,柳永低唱“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杨慎则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豪迈、或静谧、或悲怆,各有千秋。作为自然景观的长江,因文人墨客的反复咏唱,日渐化身为人文长江。然而,长江到底从何而来?
对长江的认识,可以先从“长江”二字之名称说起,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慢慢确立。《诗经·周南·汉广》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比兴手法表达“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腔无奈尽付东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云“缘以大江,限以巫山”,长江还只限于一方区域,没有独名;而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首次出现了“长江”一词,日后,“长江”之名号日渐响亮。
对于不同地段的长江,又有众多称谓。人称金沙江为若水、绳水、泸水,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段为川江,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段为荆江,九江段为浔阳江,安徽段为楚江,江苏仪征、扬州段为扬子江。而扬子江,后来被一知半解的外国人,用以借称整个长江
——“theYangtze River”。
如今,长江有了更统一的分段命名: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巴塘河口叫通天河;从巴塘河口到四川宜宾叫金沙江;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
从名称上就可看出人们对长江的关注,对于长江源头的探索,更是从未止息。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山海经·中山经》提及“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入海”,《荀子·子道篇》指出“江出于岷山”,均将岷山视作长江的源头。这些认识并不准确,但数千年前的古人,能够将万里长江溯源至岷山,已属难能可贵。这个赫赫有名的“岷山”,并非今日的四川岷山,而是位于今日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发源地。
金沙江,真正的长江源河,古籍虽早有记载,但并未将其视为长江的源头。《汉书》称其为“若水”,仍坚守《尚书》“岷山导江”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专门记载若水,视其为岷江支流。明代徐霞客的《江源考》郑重写道:“推江源者,必将以金沙江为首”,一反长期以来以岷江为江源的主导论断。徐霞客并没有亲自考察整个长江源头,但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就推翻传统的“岷山导江”理论而言,这一推论已是巨大贡献。同时,徐霞客对长江流域面积做出了大胆推测,指出“暨其吐纳,江大于河”。遗憾的是,徐霞客的说法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随着中国边疆的开发和测绘制图技术的提高,人们对江源的认识才得以深化。到了清朝,面对最新的测绘地图,学者明确指出金沙江应为长江之源,这个观点也开始为大众所接受。其后,更多的争议落脚于源河金沙江的源头又在何处。
1720年,清朝康熙皇帝派使臣考察长江之源。使臣到达青藏高原以后,面对密如鱼X的众多河流,不知所以,只有望洋兴叹。最后,使臣在奏折中
江源:神性的栖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