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编号: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回忆性散文,在学及朱德母亲的事迹,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本文写的是“回忆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一个时代都相通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文章的语言朴素真挚,但深沉的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可让学生讨论文章语言的魅力。
3、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二、学习的具体目标
1、品析文章语言,感受朴实真挚的语言所表达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评价任务及与目标的对应关系
1、组内检查。
2、小组讨论,班级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
激趣
导入
一、复习导入
二、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意于平实、寓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核心过程推进
开放式延伸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师生评价。
如:①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②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
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
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
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
6回忆我的母亲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