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镜头外的领导间交锋
中外领导人见面后谈什么?跟《新闻联播》报道的那样?其实不是。针锋相对的直接“喊话”
中国与美国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后一次谈判,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亲自参加。当时谈判已陷入破裂边缘。
在1999年11月的那场谈判中,美方代表突然消失了整整一天;到下午,总算露了半小时面。然后,为了“接克林顿总统的电话”,美方代表又彻底失踪了。美国人似乎要给中方下“最后通牒”。朱?基当时通过外交渠道得知,巴尔舍夫斯基“失踪”后还打算不辞而别,坐第二日10点钟的飞机走。
《朱?基讲话实录》里自述了这一过程:“因此我第二天9点钟到他们会场上去……是不是真的要走,我不知道,但他们确实是4次改了机票、退了房子。”
“看过电影《人间蒸发令》吗?你们蒸发了。”在后来的谈判中,曾经“9点钟去会场拦截美方代表”的朱?基“择时”表达了不爽,“(我)平常脾气要大得多,但我没有对你们发火,可江主席也没有这个耐心了。”
而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性格温和的温家宝为了捍卫中国立场,也曾有过一番“硬气”表现。媒体评价为,这是奥巴马与温家宝前所未见的直接较劲。
《扬子晚报》一篇文章透露了“过招”细节。
当时美国主张中国承诺的碳减排要接受国际监督,奥巴马发言称:“(否则),任何协议将只是纸上空谈。”
温家宝当时“愤而离开会议中心”,为了还美会谈。当奥巴马看见新的谈判对手时,也“发飙”了:“如果(我)与能够做政治决定的人协商就好。”
接下来发生的,堪称外交史上的经典桥段。奥巴马在保镖簇拥下,直闯当时中国与印度、巴西及南非开的“小会”,拦都拦不住。他边走边对正在里面参会的温家宝喊话:“总理先生,你准备好和我见面了吗,准备好了吗?”
奥巴马这一“插队”,原来的四国会议变成了五国商讨。领导人间的隔空“交手”
中外领导人隔空“交手”的情况更多。
“救火队长”王岐山在任副总理期间曾率团到美国谈判,这位“京城名嘴”擅长“以退为进”的批评方式。2008年6月,王岐山在华盛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晚宴上演讲称,“我们国家现在有学者说开放存在问题,说开放太大了,华尔街那批人太会赚钱,把我们的钱都赚走了……”为了还美会谈。当奥巴马看见新的谈判对手时,也“发飙”了:“如果(我)与能够做政治决定的人协商就好。”
那次演讲,王岐山的轻松和幽默引得台下笑声一片。迪斯尼执行副总裁说:“他真像一个摇滚明星。”
1995年,时任江泽民出访俄罗斯时,面对“冷遇”则直接表示了抗议。江泽民的出访实录《为了世界更美好》记载了此事。
当时各国领导人到莫斯科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一次宴会上,美国总统、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都被安排上台致祝酒词。
江泽民发现他作为唯一在场的亚洲国家领导人,却未被安排上台讲话,于是拒绝了主人的“干杯”提议,他让人要求俄方安排讲话,但遭拒绝,俄方甚至还把台上的麦克风撤走了。
这时,江泽民果断走到俄总统叶利钦身边,直接用俄语表示:“我希望代表中国讲几句话。”叶利钦回答:“我同意。”
话筒被重新放回舞台上……
有时,选择是否与对方领导人见面,也是中国领导人表达态度的方法。
2005年
《新闻联播》镜头外的领导间交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