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改革杠杆”破冰
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 上海自贸区被寄予了一种成为“改革杠杆”的期望。
在外界预期中,自贸区改革的最大看点是金融,而核心则是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仍然比较脆弱的金融体系来说,尽管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只在28平方公里的小范围中试点,但作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试验,其冲击波对自贸区“防火墙”的突破能力必然难以预料。
另一方面,看起来有些“激进”的自贸区改革势必面临诸多挑战,纵横交错的既得利益集团是最大阻力。但换个角度看,也只有通过进取型的“倒逼”机制,让改革和守成不断冲撞,才可能推演出各方认可并稳定可行的全局性改革路径,这也正是自贸区的“杠杆”价值所在。套利冲动
7月5日,一位欧美驻华机构人士打电话给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陈波,询问上海自贸区获批的消息是否可靠。陈波说,消息千真万确,但这已经是两天前的事了。
7月3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区域涵盖了上海已有的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建立自贸区后,区内将实行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多方面改革。有消息称,自贸区将在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开放方面进行试点,这等于是中国在金融领域真正
“入世”。自贸区的改革和开放幅度之大,让部分国际人士在怀疑和错愕之余,不免惊喜。
作为国内自贸区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陈波参与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前期咨询工作。自贸区获批后,找他询问的一些机构主要都把着眼点放在资本项目开放和与之相关的投资机会上。
陈波对《南风窗》说,根据一些国际机构的调研,%至1%之间,而国内企业人民币融资的成本则在8%以上,如果是中小企业,其融资成本更会超过10%。倘若自贸区未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货币自由兑换,那么可以想象,几乎所有国际银行都会从全球抽调资金冲入这个“洼地”。因为这意味着可以获得和中国未来GDP增速相当即至少7%的利润。
除了外资之外,近年来业务不振的内资券商、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明白,自贸区尚且模糊的概念中蕴含着大量“中国式”金融创新的可能。“可不可以在区内设立一家代理公司,实体在区外运作?”北京某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向一位从事跨境资本流动和自贸区研究专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位专家对《南风窗》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关心的可能不是在区内进行金融创新,而是有没有在区内用美元加杠杆获取资金,然后兑换为人民币到区外投资的可能。至于资本项目开放问题,在分析人士看来,最终可能是妥协产物,既不会完全无条件放开,也不会原地不动。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以目前已先行先试的“准自贸区”深圳前海为例,监管部门已允许香港的人民币通过单向跨境贷款的方式进入前海。目前,香港人民币融资成本远低于内地,%左右,而内地在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全部放开后,一年期贷款利率也仍为6%。因此,业务开放以来,银行和入区企业异常积极。但对可能存在的套利现象,监管也明确要求跨境人民币贷款用途必须严控在前海范围内,不能被区外关联公司挪用。
对上海自贸区来说,同样存在敞口对着海外,对内设置防火墙的问题。近年以来,基于内外资金成本差异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原因,沿海部分地区跨境套利资金地下流动猖獗
上海自贸区“改革杠杆”破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