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职业教育的迷失.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职业教育的迷失
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中专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中专在最近十几年里不断萎缩,大学却越来越兴旺,中国的技职学校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升级为大学,而中国的学生也根本没有想过将技校或职业学校当成自己的求学目标。但现实却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又总是抱怨招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新招来的大学生往往要重新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近年来,一些瑞士在华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开始与中国的大学合作,给大学生提供类似瑞士国内的学徒培训模式。然而,这些企业的善举正面临挑战,瑞士科技文化中心主任施莱格尔说:“在中国,所有人都想上大学,但当说起技术工人和职业培训时,他们却并不感兴趣。”
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结
中国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儒家教育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总觉得学徒式教育是很低级的教育,跟农民工没什么区别。在传统文化中,教育就是为了当官,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说得很清楚:“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种教育观念流传到现代社会,就导致了中国人有很重的名校情结,把能上名校当做一个人教育成功的标志。所以中国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鼓励他们将来上北大、清华,似乎考上北大、清华就是最大的荣耀,甚至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河南洛阳一位中学校长曾这样鼓励学生们:
“今日考上北大、清华,明日死了也值!”湖北恩施某高中甚至为该校一位考上清华的学生塑雕像,以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
不仅如此,高学历也是中国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在中国,学历对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从求职到职位晋升,甚至连谈恋爱也无法摆脱学历的影响。%的人认为中国社会对高学历者更尊重,%的人承认自己重视学历。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父母普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上大学这件事,所以不论孩子的资质和兴趣如何,都先去拿个学位再说,这样他们才不会丢脸,甚至还能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一番。尤其是持续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更加重了这一倾向,试想,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子女,哪个父母希望他(她)做一份很普通的技工呢?因此,中国大部分学生都是被潮流推着读完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只有那些在人们眼里实在没出息的学生才不得不选择职业学校。由此造成了中国社会畸形的就业结构,不仅使学生本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高等教育的误区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跃进式的大学扩招计划,表面上看起来是件好事,既为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也使得更多年轻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高校扩招只是数量上扩充,没有质量上的提高,制造了大量高学历、低水平在社会实践中无用武之地的人。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学毕业生待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才市场”处于一种供过于求的状况,而实际上真正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仍紧缺。
实际上,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我们急需的不是高学历、低技能的人才,而是各种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推进高等教育的浮夸式发展,使得教育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

中国职业教育的迷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