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
【摘要】学生缺乏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阅读题时,结合图形阅读;阅读题时,找出重点字、词以及物理量;阅读题时,将题目信息转化为物理术语;阅读题时,认真审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阅读题时,认真审题,排除多余的条件;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论文网/9/view-
【关键词】学习习惯;审题习惯;图形结合;物理术语;条件;兴趣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64-02
现在的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环境不同,程度不一,基础有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情况的千差万别。尤其是学习习惯的不同,更是让教师头痛的问题。而大多数学生又没有认真审题的习惯,做作业时,本来题目给的是这个条件,学生却用另一个条件去做,导致做错;做选择题时,题目要求选错的选项,他选正确的选项或者看漏题目中所给的条件而做错题。总之,就是学生缺乏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我经常想如何才能使学生有认真审题,真正理解题意的良好习惯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坚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阅读题时,结合图形阅读
图形是将物理语言转化为图形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形象性强、生动、简单明了等特点,故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现在八九年级的物理题,多数是图文并茂的题。学生做题时,易忽略题的意义,只注重题目的条件,故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错。故先让学生阅读题,要边看图,边了解题意。使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弄清图的意义,找出同一状态下的物理量,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1:如图6所示,电源电压为6V,R1=R2=10欧,求:
(1)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阻R2的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2)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是多少?
结合图形来进行阅读题,阅读题时注意条件,电源电压为6V,R1=R2=10欧并注意两个状态:一是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R1与R2串联的示数,利用欧姆定律便可以求出电流的大小,利用欧姆定律便可求出R2两端的电压。二是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R2被短路,故此时,电源电压为6V, R1=10欧,利用欧姆定律便可求出电流的大小。
二、阅读题时,找出重点字、词以及物理量
一个字,一个词以及一个句子都饱含着重要的信息,我们只有通过阅读将这些重要的信息挖掘出来,才能认清它本来的面目。阅读主要依靠语言,是一边想象具体情况,一边往下读的。然而初二,初三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很容易将“不”,“增大”,或“缩小”等一些字、词阅读漏,就会导致在分析问题时出错。故在教学中应采取让学生边阅读题,边画出重点的字、词以及重要的物理量和条件。让他们通过画图出来增加对题目的理解和认识。若此题有图的,根据题目条件,把已知量标注在图形上,并根据题目的条件,整理,分析出题目中所给出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便于分析,解答。
例2:一个密度为600 k g / M3的木块,体积为2 M 3,当它漂浮在水面上时,求:(1)木块所受的浮力;(2)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此题,学生在阅读题时,若没有注意到“漂浮”条件,此题就容易认为V排=2M3,而代入公式F浮=P液g V排来计算,就会出错;或者没有看到求“露出水面的体积”,学生就会容易计算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读题读懂题很重要。学生若将题目中所给的条件用笔划线勾出来,就应在”密度是600 kg/M3”,“体积为2M3”,“漂浮”,“木块所受浮力”和“露出体积”这些字、词、句上面勾画出符合,看到“漂浮”两字,联想到所学的知识“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便可以计算整个木块的重力,从而所受浮力便可以解出。看到求“露出液面的体积”便可以知道运用整个物体的体积减去排开液体的体积。故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露出的体积,便可以求出最终的结果。
三、阅读题时,将题目信息转化为物理术语
学生读懂题后,勾画出重点的字、词、句以后,将这些文字叙述转化成为物理术语,即:物理符号。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定律、公式等来进行分析、理解。应用题目中告诉的物理量,通过分析能求出哪些物理量,再分析这些物理看一下,能否求出最终的结果。
例如2上面列举的例子,通过阅读分析可知:物体的密度可知,体积可知,便可利用密度公式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从而利用G=mg来计算出物体的重力。再根据“漂浮”的条件,利用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便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浮力计算出来后,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p液 g V排可知F浮,p液,g这三个量,便可以计算出V排,,从而计算出路出水面的体积。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训练,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会审题,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
建立高炉家品牌的未来——高炉家品牌规划全案 智库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