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自主招生”之后
20世纪,中国教育制度被人诟病最多的是“应试教育”,到了21世纪,“自主招生”越来越受争议。这不仅是指高考和中考的预录取环节,还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对于没有统一考试招生的幼升小和小升初而言,“就近免试入学”往往让家长心里更没底,很多人不得不考虑抢购学区房,孩子们也为各种竞赛奖状或培训证书而祭上自己的童年,而那一份漂亮的简历,仅仅只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罢了。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自主招生”是一场拼尽全力的争夺。但毫无疑问,我们不能走回“一考定终身”的老路。
无奈。无解?
高校:十年自招路漫漫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参加高考后享受10-60分的降分优惠,给“偏才”和“怪才”等具有特殊潜质的人才一个机会。因为触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
如今中国有80多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占高校总招生盘子的5%左右。
20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推出自主选拔实验。两校在上海可自主选拔300名学生,这些学生获得学校的
“预录取”资格后,虽然还被要求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这无疑进一步增加学校的招生自主权。2008年,两校不但扩大了在上海的“预录取”规模,还将这一改革推到江浙。这些改革,都被认为是“渐进深化”自主招生。包括2010年出现的清华等五校的自主招生联考,也是扩大考生考试选择权的举措。
可是近年来的自主招生改革,火药味愈来愈浓。从2011年开始自主招生出现三大联考,名校由此开始组团“掐尖”,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渐行渐远。
2011年,北大多名教授曾提议,将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公布复试分数线,接受学生申请,再对入围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查,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查录取学生――这正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的方式,如果实行,不但把自主权完全交给大学,把高考从资格考变为评价考,还能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遗憾的是,该设想被教育主管部门否定。
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继续上演“三国杀”――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北约”11所高校、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华约”7所高校以及卓越大学联盟9所理工科特色高校同时把笔试时间放在3月2日这一天。考生必须提前做出“三选一”的取舍。
自主招生的选拔形式仍然离不开考试,只不过它比高考难度更大,又是各校出题,对于考生而言,在正式高考前还要经历一次次“小高考”,压力似乎有增无减。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三大联盟同时考试,故意撞车的意图很明显,目的就是为了抢生源。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样做一方面是为高三学生减负,另一方面也是保证了更多考生的利益。
“如果一个优秀学生参加两场联考,获得多校自主招生资格最后只选一个,实际上是种浪费。”
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的压力不断向下渗透――进入好的高中,被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自然就高。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公立高中录取率远低于大学录取率,名校高中自主招生的竞争更加惨烈。苦的自然是考生和家长――为了进入心仪的名校,只能不断赶考,甚至冲考。而为了拿到名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入场券,很多孩子在
吐槽“自主招生”之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