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教授:是真名士自风流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内的国立西南联大旧址纪念馆。
中国论文网/4/view-
1938年4月28日,一个来自长沙的学生旅行团即将步行抵达昆明。那里便是他们两个多月长途旅行的终点了。
在开始最后一段行程之前,旅行团得到通知:他们之前所属的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风尘仆仆的学生们换上干净整齐的衣服,佩上军章,阔步向昆明前进。
193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在欧洲,法国举办了世界杯,意大利卫冕,二战还未开始。在中国,一个又一个城市陆续沦陷于日军铁蹄, 蒋介石下令掘开了花园口大坝,黄河泛滥……
在昆明,西南联大度过了艰难而卓越的8 年光阴,其首要目的是奋力图存,这一诉求与当时中国的命运亦息息相关,更为珍贵的,则是西南联大当时的学术自由氛围与兼容并包的通才教育,以及它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出的一批优秀人才。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当时那批堪称传奇的联大教授们,密不可分。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
七七事变的枪声虽然来得突然,但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象牙塔里的知识精英们就已经意识到,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安静课桌的日子,或许并不遥远。
其实,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两年前,考虑到华北未来的局势,保卫清华、北大和南开这三所高校的机制就已经开始运转:清华于1935年着手准备,当年就在长沙设置了两个研究所, 清华工学院也开始把相关设备打包运往南方。
北大、清华和南开的迁移,并不是当时特有的现象。随着战火迅速蔓延到华北各地,一所又一所大学迁往内地。1941年初,战前114 所大专院校中,已有77所迁往内陆,其中也包括1938年来到成都华西坝的“五大学”。
1937年春,当清华开始认真寻求避难所时,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著名教育改革家) 承诺:如果有大学迁到湖南,他一定全力支持。
这样,长沙被选为设置临时大学的应急之地。
当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之后,一切计划都不得不陆续化为行动: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发命令,成立两所�R时大学,一所设在长沙, 由北大、清华南开和中央研究院组成,另一所设在西安。
然而,人们都没有想到,日军攻城掠地的速度如此惊人。
1937年11月,南京陷落,运到长沙的伤员越来越多,日军的轰炸也越来越频繁。战火烧到了象牙塔里的课桌边,许多学生几乎无心学习,甚至提出调整战时的课程设置。
校长蒋梦麟赴武汉请求:把学校进一步南迁,迁往昆明。
1938年1月19日,临时大学正式宣布南迁。虽有600多学生退学或参加抗战,依然有五分之三还多的学生准备去云南继续学业。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女生)坐船从海路绕行,另一部分学生则勇敢地用自己的双脚,一路从长沙走到云南,行程1600多公里,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之远征。 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
1938年12月,西南联大终于开学了。这所三校联合的大学,拥有大约三千名学生,五个学院和二十六个系。成为战时中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当时西南联大的正、副教授,大约有170多名。中文系:刘文典烛光中讲红楼,皓月里说《月赋》
若要说到在西南联大任教过的人文学者中, 学问成就最高、最受同行们敬仰的一位,当然莫过于历史学家、语言
联大教授-是真名士自风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