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溯源
张焕书
探讨张姓起源,在当代张姓文化研究中,关于挥为张姓得姓始祖的认识未见异议,其他问题则争议颇多。今就下列三个问题谈点个人认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张姓始祖挥,是黄帝之子、之孙?
黄帝为张姓血缘亲祖,这一点无有争议。至于挥是黄帝之子、之孙,从古至今却争论不休。
从笔者能查到的经典史籍来看,从春秋到西汉,“挥为黄帝之孙”说未见异议。
左丘明是我国春秋时期史学家,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孔子之前,《左传》、《国语》均出其手。《国语·晋语》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两人同为姬姓,两人同为已姓),姬、已、酉、祁、滕、箴、任、荀、嬉、姞、儇、依是也。”其中没有“张”姓述,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经典记载,颇具权威性。左丘明所处的时代,距挥公所处的时代比较近,其记述就比较可靠。况且,挥得姓的缘由,史学家和张姓族人共同的认识是“因首创弓矢,官封弓正,赐姓张。”首创弓矢,在上古时期,无疑是一项重大创造,其功绩不亚于现代发明宇宙飞船。如果挥是黄帝之子,对部族又有这么大的贡献,黄帝是不可能不褒奖赐姓的。黄帝若赐挥为“张”姓,左丘明所记黄帝二十五子得姓情况中是不可能没有
“张”姓的。所以黄帝二十五子得姓情况是可靠的信史,是毋庸置疑的。
战国时期史官所著《世本》(秦嘉谟辑補本)曰:”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司马迁所言,和左丘明所言一字不错。看来,司马迁也完全赞同左丘明关于黄帝之子得姓史实的记述。到东汉末年才出现了“挥为黄帝之子”说。汉献帝年间,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姓氏篇》曰:“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应劭生活的时代距挥公大约晚两千多年,不知这位老夫子以何为据推翻了前人关于“挥为黄帝之孙”的记述。到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关于挥的记述仍言“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
到北宋,挥为黄帝之子、之孙的争议表现激烈。邵思《姓解》曰:“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陈彭年所记与邵思相同。刘恕《通鑑外纪》曰:“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女,生挥及夷彭。”刘恕是第一位言挥之生母是“彤鱼氏”。可是,欧阳修就不赞同邵思、刘恕的意见。欧阳修和宋祁合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欧阳修仍坚持“之孙”说。
到南宋、明、清时代,“挥为黄帝之子、之孙”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到近现代,“之子”、“之孙”两说并存。
笔者认为,左丘明、司马迁关于黄帝二十五子得姓情况的记述,《世本》(秦嘉谟辑補本)和唐代《元和姓纂》等经典关于“挥为黄帝之孙”的记述,才是比较可信的。
那么,挥为黄帝之孙,是谁之子呢?《世本》和《元和姓纂》均言“青阳生挥”。据说当时有两个“青阳”,一个玄嚣青阳氏,一个少昊青阳氏。当代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和多数姓氏学者均认为“少昊乃东夷族,非黄帝血脉”。这就排除了少昊青阳氏是挥之父的可能性。“青阳生辉”,即是“玄嚣青阳氏生挥”。挥为黄帝之孙,玄器之子,这便是较为正确的结论。
二、张姓是以“封地为姓”还是以“职官得姓”?
张姓因何得姓?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以“职官得姓”,何也有认为是以“封地为姓.”。前不久,笔者读到一篇《“古张国”考》,其内容提要曰:“在张氏起源地诸说中,张氏始祖封于张而为张氏,更近于上古实情。”
显然,《“古张国”考》一文的作者,认为张姓是以“封地为姓”。
其文曰:“首先提出张氏起源地问题的,是东汉学者王符,他在其《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中提出:‘今河东有张城、西张城,岂晋张之祖所出耶?’”仔细审读王符之言,此话的意思是:“河东的张城、西张城,难道是晋国张姓始祖之所出吗?”王符说的是晋国的张姓之祖,并不是天下张姓之祖。王符用的是疑问句。王符连张城、西张城是不是晋国张姓的祖居地都持怀疑态度,那就更谈不上“古张国
”是天下张姓的祖居地了!作者以王符之言论证“古张国”为张姓起源地,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查阅大量史籍、族谱,多认为张姓是以“职官得姓”。
战国时期的《世本》(秦嘉谟辑補本)和唐代《元和姓纂》的记述完全相同,均言:“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北宋欧阳修和宋祁合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世本》、《元和姓纂》、《新唐书)),尽管表述的原话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挥得姓的原因是“始制弓矢”,“官封弓正”,“因姓张氏”。持此论的史籍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大量史实说明:张姓是以“职官得姓”,决
张姓溯源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