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不厌苦心孤诣
闻过则喜见贤思齐
有教无类不偏不倚
诲人不倦乐此不疲
托物言志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川流不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
年份(年龄)
内容
孔子诞生
父亲去世
立志学习
母亲去世
结婚
儿子孔鲤出世
做了一两回小官
用了第一批弟子
拜访老子
孔子第一次参与政治
孔子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专心教育事业
孔子去世
公元前551年
三岁
十五岁
十七岁
十九岁
二十岁
二十六七岁
三十岁
三十四岁
公元前517年
公元前501年
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4年
七十岁左右
公元前479年
年份(年龄)
内容
孔子诞生
父亲去世
立志学习
母亲去世
结婚
儿子孔鲤出世
做了一两回小官
用了第一批弟子
拜访老子
孔子第一次参与政治
孔子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专心教育事业
孔子去世
公元前551年
三岁
十五岁
十七岁
十九岁
二十岁
二十六七岁
三十岁
三十四岁
公元前517年
公元前501年
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4年
七十岁左右
公元前479年
出生孤苦
勤勉学习
周游列国
壮志未酬
潜心教育
编写《春秋》
读完全文,哪些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叫花子的故事》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
《丧家狗的故事》
《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编写春秋》
《最后的歌声》
……
孔子父母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孔子的母亲一直过着不称心的日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迫于压力,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告诉过孔子,他们的日子一直很贫穷。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有一次,孔子穿着孝服去参加一个贵族的宴会,被门口的管家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
叫花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对孔子的童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老子对孔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孔子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