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夜纳粹德国报纸政策研究
二战前夜(1933-1939年)纳粹德国报纸政策研究
独角兽资讯发表于 2007-10-25 13:19:00
作者:唐思
内容提要:作为现代历史上最为专制的政治体制,法西斯主义下的宣传体制带有统一思想、意识形态至上的特点。德国纳粹是法西斯体制最为明显的表现,它的宣传政策在其统治时期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纳粹宣传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粹报业政策较为充分地体现了纳粹宣传体制的特点;但同时,与广播、电影相比较,它又有其本身可供分析的地方。本文试图对纳粹德国1933-1939年间的报业政策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纳粹德国报业政策宣传
曾经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肆虐的法西斯主义,无疑是现代历史上最为专制的政治体制。其主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对大众传媒的垄断i。他们在宣传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该体系特点突出。它力图统一全民思想,提出极权主义的口号,树立元首或领袖神话,在方式上具有侵略性、好战的特点,对所有敌人不共戴天的敌视①。有学者认为,纳粹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宣传的产物,是第一个建立了全球产生深刻影响的国际宣传组织的国家”②。同时,纳粹党人也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这一独一无二的宣传组织中。纳粹的报业政策,充分体现了纳粹宣传体系的特点,但是与该体系中的另外两种方式(广播、电影)相比,又有自己值得分析的地方。
本文选择纳粹德国二战前(1933-1939年)报业政策作为分析对象,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 笔者认为,纳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最高、最完整的表现形式。以纳粹德国的报业政策作为分析对象,更能够对整个法西斯宣传体系得出一些总体性的看法。其他法西斯政权的报业政策特点或方式,在纳粹德国身上都有所体现;而纳粹的某些东西其他法西斯政权不一定具有,因此分析纳粹的报业政策,更有可能作出新的发现。
2. 关于法西斯宣传体制中的广播、电影,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了。而对于德国法西斯报业政策的研究还不多。笔者希望能够从自身的水平出发,作出一些合适的探讨。
3. 笔者认为,德国战前的报业政策是最为单纯地反映了法西斯宣传体系特点的。而1939年全面战争爆发以后,纳粹的报业政策就成为法西斯宣传和战时宣传的融合体了。分析战前的报业政策,更能够抛开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充分挖掘德国报业政策背后的东西。
一、纳粹德国政府针对报业政策概况
纳粹政府针对报业所进行的管制,是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合法化的面目出现。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国人民;也使得纳粹的报业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从纳粹对德国报业的管制上看,他们并不一定拙劣而露骨地直接控制,而在某些时候通过法律和代理机构来实施。
(一) 行政管理:
纳粹控制报业主要通过宣传部来实现。在这个层面上,戈培尔是作为整个新闻界的“沙皇”出现的。一到合适的时候,戈培尔就要对新闻界发表一通讲话,新闻界,包括报业都必须遵循戈培尔讲话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方针。戈培尔就任宣传部长之前,曾经对报业代表发表演说:“政府认为报纸必须协助政府;为达到此目的,公报纸批评有时当属必要,但这种批评,绝不许可使其他国家用来不信任德国政府。因此,政府期望报业在国家宣传部的领导下发挥其职能。”③戈培尔刚上任宣传部长,就对新闻界说:“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新闻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指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声称为国家的报刊。你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新闻界被组织得那么好,以至于它在政府的手里可以说是可随意演奏的一架钢琴,是能够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为重要、极有意义的工具。”④不久,他又得意地宣称:“现在斗争容易了,因为我们能够利用国家的一切手段。电台和报纸都可供我们使用。我们要完成一个宣传杰作。”⑤戈培尔还警告过德国新闻界,他们不能放纵破坏性的批评而必须在重建革命中积极配合,“批评的自由以及类似抨击政府政策的东西在新政权下都是不允许的”⑥。
纳粹对报业行政管理最普遍的手法就是直接控制,比如对敌对报纸的没收、关闭,强迫纳粹党员订阅纳粹报纸等。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报纸就是通过直接控制的方式被纳粹党消灭的。纳粹政府对待违反政策的报纸,制裁非常严厉,有时是直接没收报纸财产,或者将负责人送进监狱或集中营。戈培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威胁说要把任何胆敢“亵渎国家重要新闻程序”的人投进监狱⑦。1936年《埃森总汇报》(Essener Allgemeine Zeitung)被暂停发行期间,发行人吉拉德特博士和执行主编、编辑主任等曾一起被保护性监视。1934年,《格吕恩邮报》,立即被戈培尔撤职,送往集中营,报纸也被停刊三个月。
宣传部经常通过新闻发布会发布一些指令。这些指令
报纸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