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记忆的“奥秘”
进入高三,高强度的复习拉开帷幕,许多同学都有不能胜任之感,并且把学忆能力的下降和时间的有限——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记忆真的有“奥秘”吗?有的话,又在哪儿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一个有关记忆的小测试吧!
Q1:对无逻辑联系材料的记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要记住许多无直接逻辑联系的材料,比如各种术语、指示、命令,各种家用物品的特点及各种事件等。本题将检测你对这类信息的记忆力。
请在40秒内记住下列20个词,即行默写。在默写时要连同顺序号一起默写出来才算正确。
现在你可以根据默写正确的词数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记忆效率=默写正确的词数?0?00%。
Q2:对数字的记忆
生活中,我们要和很多数字打交道,像电话号码、邮政编码、门牌号、房间号等,本题将对你数字记忆效率进行检测。
记忆以下20个数字,时间为40秒。记忆后即行默写。
、 、 、 、、 、 、 、 、 、、 、 、、 、 、 、 、、
记忆效率=默写正确的数量?0?00%
Q3:对有逻辑联系的材料的记忆
以下短文有6个要点,已用横线划出,并按①②③……编了号,在60秒内记住这些要点,然后依次默写。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①。这一概念是由班都拉于1977年提出的,并进行了经典的恐蛇症患者实验,旨在解释由不同治疗方法所导致的行为改变。知觉到的自我效能与个体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完成对付未来情况所需要的行为构成的自我判断有关。概括起来,自我效能有个体化、情境化、结果化和多纬度四个特点②。操作完成是最有力的影响因素③,这是因为它基于主体的经验。成功的操作完成提高自我效能,重复的失败降低自我效能,特别是失败出现在事件的初期④。通过重复成功形成自我效能之后,偶尔的失败带来的负影响就会减轻。坚强的努力最终战胜了偶尔的失败,个体可以从中体会到,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反而会增加自我激励的坚持性。因此,失败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失败发生的时间和自我经验方式⑤。近20年来,欧美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验。为了推进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操作完成这一因素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我们假设:成功的操作完成提高自我效能,重复的失败降低自我效能⑥,并对这个假设进行了验证。
记忆效率=默写正确的要点数
现在,你可以根据各题的测试结果来计算你的平均记忆效率,将三题测验成绩相加再除以3即可。如果你的平均记忆效率在80%以上,就证明你已经会
探寻记忆的奥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