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题一:《毫米的认识》
科目/教材小学数学(人教版) 年级:三年级课题:《毫米的认识》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内容提要
(教学环节、时间)
教学操作流程
所需资源
设计
意图
听课记录评价
学生学习事项
——学生用个人、小组、全班的组织形式,去完成学习事项
教师导控事项
——需要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讲授、提问、举例、演示、布置、板书……);
——怎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反馈。
环节一:从旧知导入新课(独立尝试)
(5分钟)
环节二:感
知体会,探究新知(23分钟)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
2、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3、认识1厘米=10毫米
4、比划1毫米的长短
环节一:从旧知导入新课
(独立尝试)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1米=( )厘米
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1、22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环节二:感知体会,探究新知
(一)、我会观察和操作: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它的宽大
约是(),厚大约是( )
2、为了检验我的估计是不是准确,我用尺子认真的
量了一下,数学书的长是
(),宽是(),厚是()。
3、通过刚才的测量我发现(),通过()我知道不到
1厘米的时候可用()做单位。
4、认真观察直尺,
数一数,比一比,
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说
1厘米=()毫米。
5、齐读:1厘米=10毫米。
6、用手势怎样表示1毫米?
我还知道()的厚度(或长度)大约是
环节一:从旧知导入新课(独立尝试)
一、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温故知新。
1、学生做答题卡上的题,师巡视指导。
2、指导学生自学课本21、22页,解答疑惑。
环节二:感知体会,探究新知
1、师:请大家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填写答题卡。
2、师:小组合作,用学过的测量方法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试着填写答题卡。
3、巡视学生观察直尺的发现,小组讨论: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4、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5、师:请认真观察直尺,数一数一厘米里面有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说1厘米=()毫米。(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齐读一遍板书。
6、师:请全班同学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投影仪
答题卡
课本
直尺
从复习引入新知,为新课作为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估一估”再动手“测一测”,感受物体长度不一定都是整厘米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出毫米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直尺,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毫米作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毫米的认识。这个环节的
毫米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