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
项目代码: KT0903
完成单位: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研究人员: 张士运、王军、王婷、王晓东、刘伟、刘好、李功越、李金林、张国会、陈汝凤等
获奖情况: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乡和谐”乌托邦思想;(2)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4)沙里宁的城乡有机疏散理论;(5)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6)赖特的广亩城理论;(7)舒尔兹城乡发展理论和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8)新古典学派的城乡发展观;(9)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结构”城乡理论;(10)日本的学者岸根卓郎对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思想(11)麦基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Desakota)(12)麦克•道格拉斯的城乡发展观;(13)国外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二)国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
(1)我国封建城乡关系
乡村在政治上依附城市,在经济上制约城市。城市与乡村被自然地划分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实现着城市与乡村无差别的统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天然的联系。
(2)近代中国城乡关系
城乡间表现为对立统一为特征的二重性关系。统一,是指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对农村辐射和聚集功能增强,导致城市与乡村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对立,是指城市在日益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压榨,强化地租、赋税、高利贷等传统剥削手段,增加新的剥削方式,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对立矛盾日益加深。
(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成因
(1)工业化是促进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形成的一般原因
(2)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关键原因。①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②实行城乡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在生产要素配置上,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资金重点投向城市。第二,实施农产品低价政策。第三,政府干预农业生产。第四,实施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制度。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演变
(1)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较快的缩小趋势;(2)1985—2005年,城乡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五)我国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阶段
(1)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的提出探索阶段(第一阶段);(2)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的城乡边缘区研究阶段(第二阶段);(3)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完善阶段(第三阶段)。
(六)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与经验
:政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建设。(1)将城乡一体化纳入国家的综合开发规划中;(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城乡协调发展。
:自由发展方式。美国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有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经济实力强,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高,城乡交流渠道通畅,城乡融合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的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城镇规划立法引导城乡建设
:高度发达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城乡生活等值化指导城乡平衡发展
:政府统筹转移财政支付
(七)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与经验
。1)非均衡整体发展战略原则;2)双向演进互动发展原则;3)市场取向与政府有效干预相结合原则;4)制度创新原则;5)系统协同原则。
。一是组织试点(第一阶段);二是全面推开(第二阶段);三是积极完善(第三阶段)。相继出台了18个配套文件,逐步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1)通过推进城市化和构造合理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①强化产业发展,增强城镇经济实力;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③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④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⑤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和城镇就业。2)在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重庆市比较有特色的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①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对户口迁移的限制。②增强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③建设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④以“三民”为原则提供社会保障,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
:以工业化推进城乡一
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