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规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伊玛图河,;伊逊河,。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
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
(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
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八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历史悠久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体现出古人朴素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使这里的自然生态、野生动植物种群因此而得到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实际内涵的自然保护区域,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史上也是非常难得和具有开创意义的。
(二)位置独特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在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就像被一台功率巨大的鼓风机吹动,沿着此正北方向三条风沙通道,居高临下压向当地地区。保护区浩瀚的森林形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