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中小学音乐美育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中小学音乐美育观 .doc“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中小学音乐美育观
【】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校音乐教育源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而西方音乐教育又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具有西方文化特质的理性主义文化必然会渗透于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其课程建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西方理性文化中的“主客二分”认识论来探讨一下百年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问题。
【关键词】“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音乐;美育观
【】 【】A
一、学校音乐课程哲学建构中的他律论音乐哲学渗透
从他律论哲学看来,音乐体现了外在的客观世界,标志着外在的客观现象,音乐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情感,因此,被称为“情感美学”。将美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的蔡元培把美育的本质界定为情感教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在当时许多的音乐教育家的思想中都强调情感教育或感情教育。如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中说:“孔子者,音乐改良之大家也。其言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今所谓感情教育也。”匪石主张培养国民进取、团结之情感的感情教育。吴俊升在《艺术课程概论》中强调:“艺术课程不是知识的课程,也不是伦理的课程,是满足感情需要的课程。其中所含蕴最精要的分子,便是情感。”在我国百年来的学校音乐课程中,强调音乐的情感性一直在学校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有所表述,但这些所强调的情感更多地为道德教育和政治服务。如“涵养和爱合群的情感”(1923年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涵养谐和、优美、刚强、沉着之情感”
(1932年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涵养儿童亲爱、勇敢、快活等情绪”(1936年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利用儿童的心理反应,授以优美雄壮的歌曲,以激发其活泼勇敢的情绪”(1941年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涵养合作乐群奋发进取等优美情感”(1948年修订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1950年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等等。在“文革”时期,音乐美育被忽视,音乐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丧失了音乐教育本真的价值和功能。可见,他律论的音乐美育承担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服务的功能,这存在于学校音乐课程中很长时间。
二、学校音乐课程哲学建构中的自律论
音乐哲学渗透自律论音乐哲学是“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又一表现。自律论音乐哲学认为:“音乐中的音响及其作用本来就有着内在的意义,要领会它们的意义,就必须注意音响本身,而不仅仅是注意音响可能使人想到的音乐以外的东西。”在自律论音乐哲学的渗透下,音乐教育关注的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即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在百年来学校音乐课程建构中,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直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心,甚至还出现过专业化发展的误区。音乐课程中的乐理知识、视唱练耳、歌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史知识、音乐作品分析等都属于“双基”的学习范畴。自学堂乐歌以来,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就已存在。学堂乐歌初期的音乐教育内容主要是唱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唱歌者当先练习音阶与音程”。在此后的学校音乐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直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音乐的审美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影响较为深刻。但雷默的音乐审美教育观

“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中小学音乐美育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