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报国:当代青年爱国方式的选择
2009年09月01日 08:00:47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行动报国是有识之士的行为自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尽外来侵略的屈辱,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懈奋斗,用行动展现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也为当代青年的行动报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的代价和意义来阐述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无比热爱。甲午战争中,关天培与守台将士400余人壮烈战死,邓世昌与军舰共存亡,抗日战争中张自忠身负重伤力战而死等等,无数英雄志士的舍生取义集中体现了爱国的赤子情怀。
。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国不富则兵不强。只有国富才能强军、强民,才能战胜外来侵略。由此,他们走上了实业报国的道路。张謇,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个科举状元,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兴办实业以求振兴中华。卢作孚,率领公司员工积极投入抗日救国事业,完成了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克尔克”的大撤退,为国家保存了工业命脉。荣德生、陈清机、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等等众多爱国实业家,用自己坚毅的行动创办实业,为实现富国强民努力奋斗。
。近代以来,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中华民族摆脱受列强奴役的命运。于是,他们选择了教育报国的道路。梁启超提出了国强在于“新民”,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等教育家们,克服重重困难,投身教育事业,用言传、用身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报国之才。
。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和优秀学子,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他们凭借着崇高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把很多学科建立、发展起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为中国的现代国防和科学技术事业奠定基础,也让世界刮目相看。
。真正寻找到行动报国正确方向的,是五四运动后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他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自觉地到工人农民中去,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并取得革命胜利。
服务基层是青年爱国行动的正确选择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受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努力报效祖国是当代青年行动爱国的最好体现。
到基层锻炼是当代青年行动报国的主要途径。到基层锻炼是指到社会基层工作,熟悉基层情况,摸清群众需要,锻炼自我,施展才华,增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本领。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包括到街道社区工作、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当“村官”等等。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大学生
“村官”。这为当代青年行动报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一位大学生“村官”在其博客里谈了自己的感受,她写到,“深入基层并不是艰苦地
行动报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