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老字号的新问题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李瑞华律师)
“中华老字号”是无疑中国经济中的一朵奇葩。这些历史悠久、代代传承的产品或技艺,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成为了消费者们“信得过”的保证。
强大的品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老字号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仿冒伪造。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已经成了老字号企业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仿冒之殇
针对老字号的仿冒伪造,近年来呈日益猖獗之势,几乎所有的老字号产品都受到了假冒产品的冲击。这其中,“张小泉”剪刀的遭遇最为典型。
享誉中外的“张小泉”剪刀具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最早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之一。据了解,张小泉在国内的市场覆盖率在90%以上,市场占有率也高达40%以上。但与此同时,“张小全”、“张小拳”、“老张小泉”、“真张小泉”等假冒伪劣者也充斥市场。这些“李鬼”的泛滥,给真“李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张小泉”剪刀每年流失上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经济上的损失还是其次,后果最严重的是老字号的品牌形象因此受损。由于这些假冒产品大多质量低劣,而消费者们又分不清真伪,因此都把这笔帐算到老字号的头上。杭州“张小泉”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就曾对媒体坦承:“假冒伪劣产品如此猖獗,眼看着延续了几百年的牌子被毁,我们痛心!”
其实,杭州“张小泉”的遭遇还不是最让人痛心的。相比之下,曾与“张小泉”齐名的“王麻子”剪刀,其境遇更令人唏嘘。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王麻子”剪刀在中国刀剪行业中同样声名赫赫,但也同样遭遇了假冒伪造的沉重打击。据“王麻子“剪刀厂方面曾经公布的说法,制假“王麻子”的厂家多达几十个,这些假冒者的年产量是“王麻子”年产量的近3倍。在假冒者的巨大冲击下,再加上自身经营不善,具有350多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于2003年正式破产。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共有“中华老字号”2000余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如今仍能正常营业的仅为30%。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假冒伪造的冲击。
企业力有不逮
仿冒伪造猖獗的原因之一,当然是造假者的利益熏心。搭借被仿冒的东风,他们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除此以外,还有法律上的漏洞,比如在相关法律责任上规定的不够严厉,使得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比较低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企业自身的认识不足和能力有限。
老字号大都源自那些最传统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往往也很传统,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在这方面,“王麻子”剪刀又是一个典型。在2002年4 月4 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重新认定的173 件北京市著名商标中,“王麻子”令人惊鄂地不见了。在得知“王麻子”因没有申报而未能入选的消息后,该厂负责人居然说:“什么时候申报的?我一点消息都不知道?”其品牌意识之薄弱,由此可见一斑。
有些企业意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也有心无力。打假需要不小的投入,比如需要组建一个打假团队,并到全国各地出差打假等等。老字号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实力有限,很难承受这样的开支。王麻子在2000年以后,其实已经意识到了打假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这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对于打假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即使是张小泉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对于打
知识产权保护--老字号的新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