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称呼的真讲究与“穷讲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领导人之间也有直呼其名的,如恩来、少奇、小平等,这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体现出在一个党内,为了一个事业,超越官职大小的一种关系。
但是,这样的传统并没有坚持多久,一些干部更喜欢以称职务代替名字。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还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不过现实中,官场之间的称呼却有一些讲究。
千万别直称某巡视员
巡视员一般都是厅级干部,算大领导了,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直接称他们为某某巡视员。
“千万别这样喊,人家不乐意听。更多时候,我们都还是会用他之前的职务来称呼,比如王局、张厅、李主任等。”多名省级机关干部说,但是正式行文时,要称为巡视员。
曾有一名媒体人回忆,自己刚入行不久时,跟着老记者去采访某厅的一名副巡视员,很莽撞地直接管人家叫某巡视员,让本来和颜悦色的对方脸色陡变。后来报社领导好几年内都要拿这事给新记者做反面例子,让自己好不郁闷。
“但同为非领导职务,级别为处级的调研员在口头称呼上要随意一些。徐调、王调可以随便叫,都不会在意的,”西部某市的一名处级干部王正伟说,
“当然,并非说所有的调研员或者巡视员都是这样,但我所打过交道的这类领导有数十名,基本符合这样的情况。”
“归根到底,还是一部分干部境界和心态的问题,你本来就是这个职务,人家这样称呼你是完全正确的。”王正伟的一名同事表示。
大市长和二市长
相较上述情况而言,在不少官员看来,对正职和副职的称呼,才更是一门功课。
记者之前去东北采访,听当地官员在餐桌上聊起大市长、二市长来。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还有这么个称呼,不解。细问才明白:一个城市有一个市长,若干个副市长。向客人介绍时,过去不论正副只说苏市长、李市长,客人不甚明白到底是正的还是副的,于是,为了便于区分,说着方便,就把市长叫大市长,把常务副市长叫二市长。依此类推,可以叫出大县长、二县长;大书记、二书记之类。
当地人的解释是,这个叫法透着东北式幽默,这也是一种创造。不过在军队中,对副职的称呼一定要把“副”字带上。把副职当作正职称呼,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张副团长就是张副团长,你就不能叫张团长,团长只有一个。王副政委、丁副参谋长、熊副主任、江副连长,这些都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称呼。
有时候,也是为了刻意套近乎,甚至可以通过称呼的变化,来探查亲密程度。有官员举例说,有的场合,在称呼上级领导时只叫名不加姓了,如XX书记批示了什么,XX市长才和我吃过饭,显得自己和上级领导关系不一般。
有名干部曾自述道,自己在某县委工作,37岁。乡镇和县直单位的同志觉得:称老刘吧,言外之意还有说人老气横秋、提拔无望之嫌;喊小刘吧,年纪也确实不太小了,好像也有点不够尊重;最后只好依官场惯例,呼其官称了。可我就那点官职,加上我知名度偏低,着实给别人带来不少麻烦。于是,大家便依惯例称我为刘主任、刘科长、刘秘书、刘会计等等,或干脆送顶高帽称我县委领导。
姓氏和职务怎么搭配
2003年,上海特别发过一个红头文件,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对党内担任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党内行文或报送其他书面材料也要照此办理,曾得到媒体一度好评。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对官场上流行的简称作了分析。一般正职以姓氏
官场称呼的真讲究与“穷讲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