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人地关系的缩影。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步骤。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应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分别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和保护举措。
区域综合开发、资源合理利用、流域全面治理、产业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稳步推进等问题,是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了解和借鉴区域开发的成功模式,对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物质产品、资金等
劳力、科技等
生活废弃物
环境资源
社会系统
(含人口、科技)
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含资源)
人的
管理调控
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
(基础)
(条件)
(目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遏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水土流失
酸雨污染
城市垃圾成灾
土地荒漠化
森林减少
水污染与水资源危机
臭氧层破坏
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森林减少
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气候变暖冰盖加速融化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考情分析
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高考真题回顾
(2017年全国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高考真题回顾
(2017年全国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答案】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疏,生长期短,因此植物的根系较短,扎入土层较浅且植株间杂草较少,水土保持的功能较弱;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植被种类较多,植株更加密集,间距较小,且植物根系较长,能够扎入更深的土层,再加上植株间分布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的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想一想,思维更活跃
?
、半干旱地区吗?
?
“防”为主还是以“治”为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复习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