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112~114页的内容。
(2)、搜集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代数的一般方法。
3、能准确地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热情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5页〈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内容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本节课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这个题材,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展开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该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六年级上册中出现的内容,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尝试过用方程解决这样的问题;低年级奥数题中也有专门类似的问题研究,再加上本班30%的学生进过奥数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想也敢说。所以将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位为: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列表、尝试、假设和列方程解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教学难点: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鸡兔同笼”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有关“鸡兔同笼”的多媒体课件(PPT),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教学方法:
按照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并通过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通过图片将主题图中的情境生动地演示出来,并通过学生冥思苦想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问题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其次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出示例1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然
鸡兔同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