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聊斋志异》与“四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聊斋志异》与“四书”
摘要:作为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四书”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人生教科书,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写作,从命题到内容皆与“四书”须臾难离,其重要性超越“五经”,“四书文”的写作是科举中式与否的主要依据。蒲松龄奋战场屋大半世,于“四书”自然是如数家珍。其凝结大半生心血的《聊斋志异》写作受到“四书”的影响不言而喻,无论有意无意,从词语、句式乃至使事用典等,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影响的深刻性与广泛性。这对于我们探讨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写作技巧问题大有助益,对于小说文本的校勘辨析以及今人注释中的有关误读或错解也有一定的廓清作用。
关键词:聊斋志异;四书;注释;借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腹笥深厚,写作小说使事用典信手拈来,如盐著水中浑然无迹。作者对于“四书”(其实主要是《论语》和《孟子》)语词的一般性借鉴、某些特殊句式的模拟乃至有关情境的化用,大多当属作者于“四书”潜移默化中的涉笔成趣,并非刻意而为。如卷一《耿十八》:“守固佳,嫁亦恒情。明言之,庸何伤?”[1] 278这几句话并不难懂,“庸何伤
”的三字反诘语,与《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两句当有关联[2] 119。庸,副词,意谓“岂”,“难道”;伤,妨碍。诸如此类的语词借鉴,《聊斋志异》中在所多有,不胜枚举,不注明其出处,亦无关理解问题。但《聊斋志异》有一些借鉴“四书”的语词,不明其书证,今人解读或产生某种偏差,原文或有的调侃意味也丧失殆尽。如卷一《耳中人》:“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1] 7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朱注本”)注云:“可以见(xiàn现)矣:可以现形了。见,通‘现’。”[3] 5其实“可以见矣”四字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4] 134大意是:墨家信徒夷之求见孟子,孟子称病未见;过了一段时间,夷之再次求见,孟子就说了以下一段话:“现在我可以相见了。但若不直言,道理难以显现;我姑且直言相告吧。”又《孟子?滕文公下》:“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4] 152大意是:公孙丑一次问孟子:“不主动拜见诸侯,有何道理?”孟子回答:“在古代,若非诸侯的臣属,就不主动求见。段干木为逃避魏文侯跳墙而去,泄柳也曾紧闭大门不见鲁穆公,这未免太过分了。如果被逼相见,也不妨可以一见。”蒲松龄小说中的主人公谭晋玄因练类似今天气功的
“导引之术”而走火入魔,听耳中有人小声说“可以见矣”,就误认为自己“内丹”将成,于是择机再以“可以见矣”四字为答,不料耳中有小人跃出离身,因受邻人来访惊吓而难以原路返回,谭晋玄从此患“颠疾”,医药半年方痊愈。这个故事无非讲练功出偏事,系根据乡里传闻之事记述成篇,并非全凭虚构。小说中主人公幻听、幻视等状况皆已出现,属于典型的精神错乱。“可以见矣”两次出现,虽属日常习用语,却因携带有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信息而不无调侃意味。今人阅读也只有明其书证才能真正体味到作者的风趣叙事与狡黠的用笔追求。
清代为《聊斋志异》作注者有吕湛恩与何垠两家,凡遇有关“四书”的语词或典故,多不出注,原因即在于当时能够阅读《聊斋志异》的读书人大都对“四书”烂熟于心,读到相关语词,自可会心,若出注,反成蛇足。然而今天的读者早已没有旧时读书人的文化背景,对于“四书”典若不出注,虽有可能并无理解上的障碍,却由于相关信息的缺失,难以体味小说用语措辞的妙处所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篇目语词与“四书”密切关联,可分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对“四书”语词的一般性借鉴
卷一《婴宁》:“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隐约相窥。媪唤:‘小荣!可速作黍。’外有婢子??声而应。”[1] 221 “作黍”
即做黍米饭,系从《论语?微子》化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2] 196后世常以“作黍”为准备家常饭诚意待客之谦称。卷二《九山王》:“今遣儿女辈作黍,幸一垂顾。”[1] 352卷五《柳生》:“但勿问,宜速作黍。”[1] 1140卷七《云萝公主》:“或朋旧相诣,辄窃听之:论文则瀹茗作黍;若恣谐谑,则恶声逐客矣。”[1] 1858卷七《湘裙》:“湘裙欲出作黍,伯辞曰:‘弟事未办,我不遑暇。’”[1] 1930 《聊斋》一共有五篇皆以“作黍”为备饭待客之语,这属于对“四书”语词的一般性借鉴。卷一《胡四姐》:“四姐怨生曰:‘君不长进,与骚狐相匹偶,不可复近!’遂悻悻欲去。”[1] 294卷五《江城》:“翁姑沸噪,略不顾瞻;挞至数十,始悻悻以去

《聊斋志异》与“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42 KB
  • 时间2018-08-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