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猪咬尾症的预防措施.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猪咬尾症的预防措施.doc猪咬尾症的预防措施
【】猪咬尾症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本文针对猪咬尾症的症状、病因以及预防做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猪咬尾症;病因;预防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征”。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猪的咬尾症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损伤前期。这期的特点是一只猪把另一只猪的尾巴放在嘴里轻轻地吸吮、咀嚼,被害猪能接受并忍受着吸吮和咀嚼;接着就发生第二期是损伤期,尾巴被咬伤,出血,患猪对咬尾反抗、逃避。
患猪尾巴会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创伤可分为轻度创伤,只有末端被咬伤;中度创伤,被咬掉的尾巴至少有一半;严重创伤,尾巴被全部咬掉,只剩一点残根。尾、巴创伤引起的感染有三种途径使感染扩散。第一,尾巴有一条直静脉,能很快扩散感染,主要达到肺脏;尾的侧面有纵静脉窦,进入侧皮静脉后,进入椎管的纵静脉窦,并能扩散到身。第二,尾的创伤不仅是皮肤损伤,同时尾肌和尾椎也发生损伤,引起邻近组织脓肿和尾椎骨髓炎。感染扩散到荐侧淋巴结、肛门直肠淋巴结,有时这些淋巴结发育不充分或完全没有,直接使病菌进入淋巴管,最后进入后腔静脉。第三,,扩散到其他器官,出现后躯或脊柱前段脓肿,肺的感染,这个途径危险性更大。
引起猪的咬尾症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归纳有下列的说法。

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不足,或能量/蛋白比不平衡时,会影响猪体内蛋白质代谢,并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如兴奋,打斗、咬耳等。给生长猪饲喂含粗蛋白质12%的日粮3~8星期,咬耳、咬尾现象明显高于饲喂粗蛋白质15%日粮的猪。
如日粮中食盐不足,其咬尾、咬耳的次数增加,还可能表现异嗜癖,如吃粪、吃泥等。猪生长前期缺乏镁、铁、锌、铜、钴、碘、硒等营养元素,会产生惊厥、不耐受应激等异常现象,镁缺乏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打斗,钙、磷不足或不平衡(高钙或低磷)均可导致其行为异常。
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代谢酶或辅酶的组成成分。如缺乏,则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代谢紊乱,引起味觉异常,常会导致异嗜癖和内分泌失调,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影响猪休息,猪群对冷、热、湿的应激不适应,光线过强、噪声太大、圈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都使得其烦躁不安,往往诱发咬尾。

喂料量不足或饲喂间隔较长,猪都会因饥饿互咬。在打斗过程中,如猪大小不一,并栏过于频繁,会出现剧烈打斗,以致于发生严重的咬尾、咬耳等。

猪体表有寄生虫时,皮肤刺痒,猪在圈舍栏杆上磨擦,导致皮肤出血或皮肤发红,易引起其它猪来舔咬。体内有蛔虫的猪易攻击其它猪。
公猪比母猪更易发生,阉后小公猪几乎是小母猪的两倍。生长中后期比乳仔猪阶段发生率高。咬尾在大群中表现明显的品种和个体差异,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趋于严重,新淮猪与长白猪生活在一起,也易发生互咬。
饲养密度和猪群大小与咬尾有关,高密度和

猪咬尾症的预防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