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一、民间文学
(一)孔雀东南飞传说
申报单位: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被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兰芝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从而酿成了一曲令人伤心落泪的封建婚姻悲剧。时人为怀念这对夫妇的忠贞爱情,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以悼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焦仲卿、刘兰芝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朱丽叶。《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记载了故事梗概、发生年代、地点、人物姓名、身份等,其人其事其时,真实可考。男主角焦仲卿是潜山焦家畈人,女主角刘兰芝是怀宁县刘家山人,焦家畈与刘家山仅一河之隔。潜山与怀宁在西汉至西晋时均隶属于庐江郡皖县。故事历代流传,至今在方言里仍见端倪:比如将磨媳妇的婆婆喊作“焦八叉”,这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芝子”,这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糯米官人”,这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是赞美焦仲卿妹妹的。等等。
(二)六尺巷传说
申报单位:安庆市桐城市
这是一则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既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年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此巷在桐城市区西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旧时宰相,巷北为吴姓住宅,长约100米。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至今传为美谈。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主席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吟咏此诗。
六尺巷的故事,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人们纷纷仿效。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理,蔚然成风。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谦和礼让美德,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
(三)徽州民谣
申报单位:黄山市
徽州民谣是在古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产生的反映徽州人的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的,由徽州人民创作并用徽州各地方言吟诵而口传心记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不但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和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独具特色的珍宝,而且应该是中国乃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徽州民谣的产生区域,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的“一府六县”的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和婺源。
徽州民谣是伴随着徽州人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徽州民谣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又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有些作品很难判定它的具体产生时间。当然,也有些种类的民谣是在徽州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这可从它的内容上看出来,如徽商民谣。有些民谣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县境有不同的流传“版本”,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就有歙县、绩溪和祁门的三个“版本”。有些民谣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社会发生了变迁,后来者在原来的民谣基础上,又进行了接续式的创作。如过去流传于黟县的《黟县妇女实苦怜》,现代又有了《黟县妇女生活甜》的新民谣。有些类型的民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徽州时政民谣,就因时政的不同而不同,如《鸦片害人真不轻》、《抓壮丁》等民谣即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祁门民谣和婺源民谣等。它们因各县方言的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合起来又共同反映了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徽州民谣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拥有丰富的认识价值、深刻的教育价值和高超的审美价值。
徽州民谣中的徽商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徽州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宋代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观念、婚姻观念、生活观念、教育观念、是非观念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四)徽州楹联匾额
申报单位:黄山市
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以致“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致富
3223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