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探
我国正加大力度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大量人力资源的开发依靠教育,毫无疑问,最后的重任还是要落在教师的肩上。这种情况下,对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师德建设也成为最受关注和备受争议的话题。2008年9月1日,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终于正式颁布实施,它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不少创新之处,给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具体有三方面体现。
一、保障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条是“关爱学生”,对于它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要让我们的“爱之深”,都表现成“责之切”,更不能在出现恶果的时候用“出于好心”来推卸责任。教师的爱当是不计回报的,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自热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修订完成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关心学生健康”写了进去,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把学生看成“幼苗”“花朵”,给予细心的呵护、殷切的厚望,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但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状况是由于一些学校一味地强调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健康造成的。这次修订,把“关心学生健康”正式写入师德规范,对改变目前状况是非常有用的。
。不仅要保护学生安全,更要维护学生权益。这一点是“关爱学生”的创新之处,也是新规范的亮点之一。笔者认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这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当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最高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迸发,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
二、争做人师,培养创新精神
提起教师,我们都会想起韩愈对教师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多数教师还是习惯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教书匠”,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思想显然已经不够全面了。修订将“教书育人”纳入师德规范,就是用条文形式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教书和育人是两个完全不同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二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紧密结合。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个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知识和品德共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力争成为“人师”,真正做到既静心教书又潜心育人。
这条规范中另一个亮点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21世纪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学生学习刻苦,参加考试和学业竞赛成绩突出,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更应责无旁贷,自己要率先改变观念,锐意进取,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