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摩擦力》教学设计
茸一中学张永建
【教学目标】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知道摩擦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探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所处的介质的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教材中见效和增大摩擦力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实验中,我预先设计了相应的探究实验的记录表,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如实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另外,我将本应下一课时才介绍的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提前到本课讲,让学生用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各小组得出的实验数据最后在全班交流。
【教学准备】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其中的一面贴有砂纸,一端固定了一段细线)、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一块橡胶布、两个钩码、一组滚轴(三个)、一块大纸板、两只量筒(分别加有等量的水和甘油)、三颗小钢珠、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酒精温度计、一个滚珠轴承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此外每组各有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教师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一只空玻璃瓶的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很难提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手握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学生回答,涂洗衣粉水后手很滑,所以握不住,用毛巾覆盖后就不滑了。)由此引入新课——摩擦力。
二、学生探究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固体间的摩擦力
1)学生按组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材料,,同时作好记录;
2)请某一组学生代表公布自己所在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幻灯展示:木箱(或木块)运动时,与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一种(阻碍、推动)木箱(或木块)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方向(相同、相反)。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增大、减小)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小)。
2、
物体在液体和空气中所受的阻力
1)学生根据桌上提供的材料,,要求同时作好记录;
2)由另一组学生代表公布自己所在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幻灯小结: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时,会受到的作用;物体在水中所受的阻力比在空气中所受的阻力;因此,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相同、不同)。
3、
摩擦生热
1)学生根据桌上提供的材料,,要求同时作好记录;
2)由另一组学生代表公布自己所在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完成后教师小结:摩擦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不变、降低)。
小结: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摩擦力是一种物体运动的力,其方向与施力的方向,与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同一种物体,在水中所受的阻力比在空气中所受的阻力,甘油中所受的阻力又比水中的阻力要。那么摩擦力是否总是有害的呢?生活中离开了摩擦力会怎样呢?我们请班上最有朗诵才华的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个有关摩擦力的故事(教师事先准备好,见附1)。
三、知识应用
教师:摩擦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生活中,多数情况下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例如:机器运转时的摩擦会发热,造成能量的无益损耗,而且部件会受到磨损,缩短使用寿命。但很多时候,我们离不开摩擦力,如在泥泞的道路或雪地里,为了避免汽车轮子打滑,就要增大轮子和地面的摩擦。下面两组同学讨论在生产生活中哪些设法减小摩擦力的例子,另两组同学讨论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三分钟后全班交流。
七年级科学《摩擦力》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