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当前,扶贫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从扶贫开发过程来看,往往出现“今日脱贫、明日返贫、越扶越贫”的现象。究其原因,客观因素当然存在,但最根本的还是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跟上。物质经济上的扶贫,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难以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那些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恶习成的人,“精神贫困”现象亟待改变,需要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重在扶持精神、志气,才能推动“精准扶贫”,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一、“精神贫困”的表现目前,全国尚有55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从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各地签订军令状,制定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一项项针对贫困户的务实、普惠的措施目不暇接,但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部分贫困群众进取意识不强,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紧密相关。扶贫攻坚中存在着诸多讼扶贫干部头疼的“碉堡”,但没有一个比贫困群众的惰性更难攻克。比如,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化肥;有的贫困户论身体,不比别人差,可就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每当上级发一些扶贫粮油、防寒物品时,就会有一些村民相互攀比、争穷比穷。
二、精神脱贫的意义“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推动扶贫开发,不仅是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地方干部群众的分内之事。没有广大群众的广泛自觉参与,党委政府“包办”,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发动广大群众一起干, 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志气》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没精神,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唱出了精神的可贵可赞。“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精神贫乏更甚于物质贫乏,要实现真正的扶贫,必须首先在精神上脱贫,如果精神上不能够脱贫,就难以战胜贫困,反而被贫困压倒。扶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这是在宁夏考察时发出的响亮声音。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过上幸福日子,必须有出一身汗、脱一层皮的勇气和胆识。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是为了给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致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扶贫工作的主体应该是扶贫对象自己,广大党员干部则应该在其中当好扶贫工作的政策宣传员。扶贫工作不是扶贫干部的“一厢情愿”,也不是依靠某个人的“单兵作战”,既需要扶贫干部有所作为,更需要贫困群众同舟共济、齐力而为。政府部门的“输血”,不过是给群众脱贫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政策支撑,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才是全面脱贫、真正致富的根本。
三、推进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精准扶贫并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激发贫困对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做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民。
(一)扶贫先扶志
俗话说的好,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现在各项扶贫资金和物质都在源源不断送到百姓的手中, 的确改变了许多贫困户的命运。但资金物质的投入只是给贫困户输了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必须让贫

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