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失业理论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第四节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1
价格水平的稳定和充分就业是当代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主要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这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一、失业的影响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⒈失业的经济损失
一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二是人力资本的损失。
⒉失业的社会影响
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
使失业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失业者长期找不工作就会悲观失望,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念。
第一节失业理论
3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⒈失业的类型(摩擦性、自愿性、非自愿性)
摩擦性失业:具有某种熟练技术的工人的短期失业,是指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过程中处于的失业状态,或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状态。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的衰落或某种技术的废弃而产生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阶段性的波动造成的失业,经济繁荣时周期性失业下降,经济衰退时周期性失业上升。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对劳动的需求在不同季节会发生增减而导致的失业。
4
⒉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需求不足的失业或非自愿失业:因为产品的需求量相对于产量不足或减少而造成的失业,包括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虽然可以通过加强工作信息传递和技术培训等措施而减少,却不可能根本消除。
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也称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并不等于零,它相当于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自愿失业率之和。
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自愿失业率
5
⒊失业的原因
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劳动市场,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失业的出现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使劳动市场不足以出清。
P
Y
O
P*
AS
Y*
Y f
AD
ED
0
N
N1
N0
●
E
6
工资粘性理论假设货币工资在短期内具有粘性。货币工资的粘性使劳动市场难以及时出清,失业率就会高于自然失业率。工资粘性理论的支持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新凯恩斯主义正是持这种观点的。
在工资粘性的条件下,即使工资可以对劳动力供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其调整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这种工资刚性的存在,使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形成失业。
7
三、奥肯法则
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资源(当然也达到了充分就业)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称为潜在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奥肯法则,说明的就是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经验统计规律。奥肯法则:相对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而言,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收入就减少3%,;反之,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3%,失业率会减少1%。即
Arthur M. Okun
1928 - 1980
8
四、促进充分就业的措施
⒈增加社会的劳动力需求
⒉改善社会的劳动力供给
⒊完善劳动市场的供求机制
9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大致上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
物价派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来定义通货膨胀。
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是一种非稳定状态
是以较高的幅度上涨。在美国,规定每年≥%
货币派用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来定义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
10
第10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