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京剧大师的戏里戏外
资料梅兰芳,189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逆天改命,成就一代宗师
儿时的梅兰芳喜欢趴在草丛里捉蛐蛐,追逐夏日里的蜻蜓。8岁那年,作为京剧世家的传人,学戏成了他没有选择的选择。
初到戏班的他资质平平,简单的四句老腔学了好几个小时还唱不下来。朱素云先生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材料,不愿再教他,临走时丢下一句话:“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先生的话像一根尖针刺疼了他,他想:难道我比别人少点啥?他暗下决心,非闯出个样子来不可。
从那以后,李铁拐斜街的街坊们,每天清晨都能听到清脆稚嫩的练嗓声。数九寒冬,朔风呼啸,什刹海冰面上,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操练”――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
为了练好跷功,吴菱仙先生要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头,脚踏两根半米多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刚开始练时,他战战兢兢,痛楚异常,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了……慢慢地,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梅兰芳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
为了增加训练难度,梅兰芳踏着高跷在冰场上跑圆场。冰面光洁如镜,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加上高跷重心高、支撑面小,梅兰芳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吴先生看了有些心疼,就对他说:
“休息几天再练吧!”他却坚决地说:“先生,您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
拿大顶是从艺的基本功,练习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挺住了,一练就是几个时辰。见证了梅兰芳这段成长经历的人,无不称赞他的倔劲和韧劲。
演员的眼睛,在五官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一对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好眼睛可以传神达意,但梅兰芳眼睛微带近视,眼皮下垂,有时迎风还要流泪,眼珠转动也不灵活。为了治好眼睛的缺陷,他就死死地盯着高飞的鸽子,眼睛随着鸽子飞,愈望愈远,仿佛要望到天的尽头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番寒暑后,他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灼灼有光了。一代宗师从这里起步了。
思考梅兰芳出身梨园世家,他的成功似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殊不知,被一句“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所伤,但这恰巧激励了他,使其加倍努力,终成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啊,梅兰芳先生晚年时就曾多次感叹:“幼年练跷功,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类刀马花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可见勤能补拙,贵在坚持。
蓄须明志,八年息影舞台
1937年,上海沦陷。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找到梅兰芳,请他到电台播一次音。梅兰芳心里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于是,他以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
然而,日本人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他明白,虽然这场戏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但一旦应邀登台唱戏,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于是,他又一次拒绝了。
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作为当时的中国
梅兰芳:京剧大师的戏里戏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