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减负”后的加法.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减负”后的加法
〔摘要〕轰轰烈烈的减负教学活动开展十多年了,但学生的“负担”真的减下去了吗?减负对教学质量到底有何影响?减负十年了,这个基本的问题至今还在争论不休……。
〔关键词〕减负增效
一、历史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即“减负”,并不是一个什么新话题,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减负”的想法,国家也先后颁布了关于减负的政策法规多达三十多部。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的减下来了吗?!
二、现状
“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法,合理的减负是有减有增的,我们要减的只是学生负担中过重的部分,减负之后,我们要增加、提高的是质量。据国家教育部近些年的调查显示,有超过40%以上的老师、6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当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过多,睡眠时间不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知是哪位专家提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乎全国上下,无论中小学、无论城乡,随处可见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厚的眼镜,脚步匆匆面色凝重地从家里奔向学校,又从学校奔赴到奥数、外语等各类辅导班。他们没有休息,没有周末,虽然他们也许为自己、替父母抱回了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但是,他们的脸上却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天真活泼,缺少了欢声笑语,甚至健康。
“减负”十多年了,我们看到的是: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了幼儿园。中小学生参加的培训班越来越多,收费越来越贵,统考、半期考、月考、周考,多如牛毛的考试,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已成为学生、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学生喊苦,教师喊累,家长喊负担生,如此教育下的社会已呈现一种病态……。
三、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社会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教育事业虽然也同社会各行各业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几千年封建残留的影响不可能很快消除,应试教育的发展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城乡差别、行业差异以及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部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家长为了“让子成龙”,不惜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惜牺牲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买成堆成堆的教辅书;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逼孩子上一个又一个的辅导班、提高班。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通过读书,将来博取较好的职业、取得较高的收入直至出人头地。
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原因。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种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非常有限,且分布和分配严重不均、不公。试看:小学有重点小学,初中有重点中学,高中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那神圣的目标,家长怎能不早早摩拳擦掌;为了孩子的将来,拼爹拼妈、拼权拼钱,这才诞生了那么多天价的
“学区房”,以及遍地开花的、鱼龙混杂的各种辅导班。
3、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方面的原因。课改以来,虽然“减负”的声音喊得震天响,“减负”的文件一个接一个,可是,我们教育的方向――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或是不变,或一日几变,面目全非,学生、老师、家长无所适从。另外,教师的招聘制度、考核评价机制仍是按老标准,貌似穿着新鞋子,走的却是老旧的烂泥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为了

“减负”后的加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