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没镞
岑寂锱铢必较
烟榻蕴藉付梓
尺牍下乘倒涎
(jiáo)
(mòzú)
(cén)
(yùnjiè)
(zǐ)
(chéng)
(tà)
(dú)
(xián)
(zīzhū)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
。
咬文嚼字释义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走进课文
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
咬文嚼字
第一部分(1一5)
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句
韩昌黎改诗
第二部分(6一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
误用字义联想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1-2):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
(3-4):
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5 ):
“这”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六个“你这….. ”
----语气坚决。
----感情强烈。
思想感情不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
第一层
,使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写作方式: 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咬文嚼字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