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禾杠舞的保护与传承
禾杠舞的起源和演变
禾杠舞起源于江西省宜黄县,宜黄县地处山区,常有猛兽出没,为了安全,农民上山砍柴习惯结伴而行,于是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邀伴方式,即用镰刀敲打禾杠形成固定节奏作为信号吆喝同伴上山,农民们用镰刀按照“咯咯七咯七咯七”的节奏敲打禾杠,挨家挨户游走,听到信号的农民便知有人相邀砍柴,于是也拿起自家的镰刀、禾杠,加入队伍,就这样,禾杠舞伴奏中最基础的节奏诞生了。
久而久之,这种吆喝式的敲打渐渐进化为曲调,加之填词演唱,最终演变成为抑扬顿挫的山歌。而敲打禾杠的过程也不断丰富,从最初将禾杠拿在手上或放在肩上,和着山歌做简单的敲击,到后来发展为把禾杠插在地上等不同持禾杠的花样,用镰刀的正面、反面、刀把与镰刀管的结合凹处和着山歌节奏用不同强度敲击、摩擦发出多种音色。动作也由最初的行进步子变化为队形。
成形后的禾杠舞有较固定的形式。舞步主要有“一般行进”“单跨马”“双跨马”等方式,禾杠的摆放也分为“手持禾杠”“肩扛禾杠”“手把禾杠”等主要样式,表演形式发展成“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类型。
与禾杠舞相配的禾杠歌在民歌中属于三音列矮腔山歌,不同于高吭、节奏自由的高腔山歌,禾杠歌有着矮腔山歌简朴、节奏平稳的特点。禾杠歌一字对一音,行腔自如,无拖腔。三音列,即123音列或561音列,通常是5/8拍或6/8拍。123音列通常用于唱花歌,即情歌或抒情歌,大多采用比兴、借代手法;561音列通常用于唱锁歌即猜谜歌,讲究
“八打八开”,即设八段迷,再逐一解开,旋律不变,歌词即兴、口语化,见山说山,遇水说水,乡土气息浓郁。
禾杠歌通常在上下山的路上或劳作休息期间演唱,是农民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消遣、怡情的娱乐方式。有趣的是,在禾杠歌每次对歌前,都有四句要求歌词内容健康的开场小段,十分符合当地朴实的民风。
据世代以砍柴生炊的卓望山下村民和老艺人介绍,禾杠舞至少传承了30代,由此推断,禾杠舞流传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禾杠舞的现状
禾杠舞道具简单,易于学习,在历史上一直有着较好的传承,当时,娱乐形式比较单一,老百姓常自发组织禾杠舞的集体活动,年轻人也愿意跟随老一辈学习禾杠舞,这使得禾杠舞逐渐成为人们劳动之余的重大娱乐活动,在宜黄县境内及临县普及开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林业部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政策,上山砍柴几乎被禁止,加上煤气的普及,以及柴火生炊的情况减少,结伴砍柴基本消亡,宜黄禾杠舞就此失去了用武之地,日渐受到冷遇。如今,虽然宜黄县五六十岁的人大多会跳禾杠舞,但也只是偶尔为之,作为消遣。
随着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年轻人主动学习禾杠舞的热情不高,而老一辈传人年事已高,许多艺人因不识字已忘记歌词,只能舞不能唱,而由于多年未演练,即兴编词的能力也几近丧失,越来越难以承担起传承重任。
禾杠舞的失落,是因其失去了天然的传承条件,说到底是因其失去了曾经导致其兴旺的原因,造成价值的折贬。因此,挖掘发现禾杠舞在今天新的价值,是禾杠舞保护传承工作的重点。
禾杠舞的特点和价值
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宝库中,禾杠舞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在生产劳作中孕育出的舞蹈艺术,禾杠舞与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直接以劳动工具镰刀和禾杠为伴奏乐器和表演工具,镰刀敲击禾杠为山歌伴奏,敲打过程亦是舞蹈动作,这歌与舞融为一体的原始形态也体现出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
“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历史上的禾杠舞在宜黄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禾杠舞使农民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有了丰富的精神享受,体现了宜黄老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禾杠舞促进了劳动人民之间彼此交流和认识,是宜黄老百姓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是当时的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重要途径。
如今,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禾杠舞失去了依托于其传统功能的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禾杠舞,在今天也有其新的重要价值。
首先,禾杠舞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人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即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历史,而且是活态的历史。禾杠舞记载了农耕时代宜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宜黄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生存状态,它是文化的活化石,是生活中的文化智慧。因此,对禾杠舞进行保护、传承有利于宜黄县本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也有利于宜黄县整体文化生态的规划和建设。禾杠舞,也丰富了我国的民间舞蹈宝库,为我国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做出了贡献。
其次,禾杠舞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禾杠舞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是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原生态的保留和反应,这给我们提供了活态的史料和学术资料,有助于我们从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
宜黄禾杠舞的保护与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