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我省旅游业的战略提升期、机遇叠加期、黄金发展期。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和引擎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旅游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8981亿元,年均增长223%和2522%,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663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1618亿元。2010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605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01%和454%,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25%,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省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个,中国旅游强县1个,湖北旅游强县11个,湖北旅游名镇11个,湖北旅游名村15个。建成质量等级旅游区215家,其中5A级2家,4A级71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5家,其中国家级23家;星级饭店597家,其中五星级13家;星级游船13艘,其中五星级7艘;旅行社976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28家;星级农家乐2270家。发展了一大批旅游商品企业、旅游娱乐企业和延伸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新型旅游企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8万人,其中导游18万人。
(三)旅游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以武汉、“一江两山”为依托,东西两大旅游圈协作互动,形成了几大特色鲜明的旅游板块和一批吸引力强的旅游核心品牌。建立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景区)的新型旅游支撑体系和向纵深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构建了全方位、递进型、开放型的旅游整体发展布局。全省旅游产品组合呈现多样化,形成了以观光游为基础、度假旅游蓬勃兴起、专项旅游异军突起的旅游产品新格局。
(四)旅游市场结构更加合理。海外市场更加多元,国内市场层次清晰,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壮大,呈现出全面兴旺的良好势头。入境旅游市场方面,西欧、北美、日本等传统市场进一步扩大,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巩固,韩国、俄罗斯等新兴客源市场成长迅速,北欧、东欧等潜在市场得到逐步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华南、华北、华东等远程市场迅速拓展,周边市场大幅增长,省内居民循环游持续兴旺,城郊周末休闲和市内一日游空前活跃。
(五)旅游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实现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招商引资为主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格局。省内旅游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民营化程度不断提高,旅行社、饭店、游船公司的民营比例达到8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旅游景区尝试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大型旅游企业推行集团化、规模化和外向型发展战略,拓展了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六)旅游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旅游业发挥引擎和带动功能,促进了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调整和优化了全省产业结构。旅游业发挥劳动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358万人,涌现出一大批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典型。旅游业发挥“两型产业”的优势,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旅游业发挥“先导产业”的优势,促进了湖北对外整体形象和招商引资环境的改善。旅游业展示“社会事业”的特征,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一)宏观战略机遇。国家和我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好环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为旅游业发挥“综合产业”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旅游业发挥“朝阳产业”优势带来了重要契机;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为旅游业发挥“低碳产业”优势搭建了广阔平台。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强调把旅游业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