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耀州窑瓷的艺术成就
摘要:耀州窑是我国烧造陶瓷的历史名窑之一,宋代发展最为繁荣,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本文从庞大的烧造规模、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深远的历史地位几个方面来论述宋代耀州窑瓷的艺术成就,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耀州窑瓷,从而使耀州窑的工艺技术得到更多的保护,使耀州瓷的艺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宋代耀州窑;青瓷;艺术
耀州窑广泛分布于今陕西省铜川市漆水河畔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等地,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交界地,这里煤炭、钳上的储量相当丰富,漆水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有着发展陶瓷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在耀州窑场,拥有一批技术高超的工匠,他们所做的瓷胚,“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烧制成的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一宋代耀州窑的烧造规模及工艺成就
据耀州窑址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宋代耀州瓷的发掘面积达已经达11500多平方米,共发掘出窑炉67座,作坊67座,灰坑35处,还有多处原料加工厂、堆料场、晾晒场、堆货场等附属设施,正如《同官县志》所描述的“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真实地反映了耀州窑当时烧窑的规模。宋代耀州窑主要生产青瓷、黑瓷、酱釉瓷等,其中青瓷最富地域特色,烧造水平最高,元丰七年德应侯碑(公元1078
―1085年)“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的题记生动地描绘了宋代耀州窑烧瓷的盛况。
宋代耀州窑的工匠们锐意进取,在瓷器的烧造技术和工艺上获得了巨大进步,比龙泉等名窑更早的使用石臼、大石碾等工具加工原料;利用北方坩土和煤共存的条件,改进窑炉,较早的完成了由烧柴到烧煤的转化;善于根据原料的特性,窑炉的特点,发挥青瓷的优势,淘汰或减少其他瓷种,创造出品格新颖的青瓷,独领风骚。
二宋代耀州窑青瓷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耀州窑青瓷制作精美,装饰丰富,造型典雅,烧造质量在当时首屈一指,其艺术风格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宋代社会完美工艺与现实生活的再现。
从造型看,宋代耀州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碗、盘等日用瓷外,尚有瓶、罐、炉、壶、盒、香熏、钵等。胎体质地致密坚硬,颗粒细小均匀,胎色灰白,与同时代的其他民窑比较起来,耀州窑瓷略显敦厚朴拙,著名诗人陆游称赞之:“以其耐久多用之”。造型线条讲究挺拔、节奏,极富韵律,表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憨厚质朴的气质,有时代感,有不乏地域特色。
从釉色看,中国自古“尚玉”,追求“玉德”,宋代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同时也掀起了宋人追求瓷器釉质类玉的高潮。纵观宋代的青釉瓷,无论是在釉色上还是釉质上,无不极尽追玉之能事,以求达到古雅的
“玉骨”之美。宋代耀州窑“橄榄青釉”莹润肥厚,釉色青中微微闪黄,釉面纯正温润,极富玻璃质感,正是达到了“精比琢玉”、“温温如也”的玉骨效果。
从装饰看,宋代耀州窑的刻花技艺在当时同类技法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工匠们凭着娴熟的技艺,做出的瓷器线条犀利流畅,图案雄阔密集,从构图到线条都给人以力量、节奏和韵律美,极富北方民间特有的拙趣。装饰纹样多属单线刀刻,线条宽厚,风格独特
宋代耀州窑瓷的艺术成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