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一、生平和创作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一1961)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他所创作的独具风格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他的父亲是医生。小时候,海明威经常随父外出行医及捕鱼打猎,对游泳、钓鱼、拳击、踢球有特殊爱好,同时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刚强的性格。母亲是位虔诚的教徒,喜爱艺术,她经常带孩子们去芝加哥看画展。海明威自幼受到音乐和美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1917年,海明威在中学毕业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参战,因眼疾未能如愿。同年10月,他担任了堪萨斯市《星报》见者。严格的新闻写作训练,为形成他简洁、明快、活泼的写作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8年,海明威作为救护车队的中尉,到意大利前线参战,被炮击受伤,住院治疗三个月,医生从他身上取出277块弹片。意大利政府授予他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各一枚,但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同时也为他后来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提供了素材。1919年冬,海明威任《多伦多明星报》驻巴黎记者,结识旅居巴黎的美国著名女作家斯泰恩、诗人庞德和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在他们的鼓励与帮助下,海明威于1922年开始在《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作品。1923年他的第一本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1924年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和1926年的长篇小说《春潮》相继出版。1926年《太阳照旧升起》;1929年《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主题。四十年代“西班牙时期”。
二战爆发后,海明威又积极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40年代初,他曾以记者身份来中国报道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况。战后,他长期居住古巴,写出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并不成功。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出版,震动文坛。1954年,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取材于作者早年听一个老渔夫叙述他在海上跟踪鲨鱼并与之搏斗几天的故事。小说情节十分简单,写一个古巴老渔夫在海上三天的捕鱼经历。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老迈倔强的古巴渔民,可出海84天打鱼却空手而归。第85天,他去远海捕到一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于是人与鱼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搏斗,经过一夜的苦战,桑地亚哥才把大马林鱼弄死,系在小船边。可是在返航途中,筋疲力尽的老人受到成群的鲨鱼攻击,马林鱼被完全撕食,最后靠岸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而疲惫不堪的老人在船上睡着了,再次梦见那威武雄壮的狮子。可这个简单的故事,海明威却构思了十几年。凭他长期在海上捕鱼的亲身经历,采用细致具体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等传统写实手法为基础,又巧妙地借用内心独自、象征、梦幻以及印象派绘画技巧等现代表现手法,使这个简短的故事反映了具有深刻哲理性的主题:人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人仍要不失尊严、勇敢、决不妥协。正如小说中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作者把老迈却刚毅,孤寂却内心无比坚强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置于广袤无边的大海中,只身与强大的马林鱼、凶恶的鲨鱼进行殊
死搏斗,使得小说这一寓意深刻的主题与人物和环境显得无与伦比的和谐,再加上叙述的简洁凝炼,语言的朴实简短,使小说既具有寓言般的含蓄,又有《圣经》般的庄重,成为世界中篇小说的珍品,在海明威的整个创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明威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的婚姻多变,一生结过4次婚;他也曾在战争中、狩猎中、飞机失事中多次身负重伤,却都幸免于难。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没有亲去领奖,而是委托美国大使代为受奖,自己匆匆出海捕鱼去了。同年,去非洲狩猎,途中飞机失事,摔进尼罗河,幸好被人救起。肝部受了伤。第二天,飞机又出了事,舱内起火,门被夹住,海明威用头撞门,头部又受了伤。伤好后,留下了不少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