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化也是生产力.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化也是生产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刻。有一个提法很好,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文化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建设?
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其中,上层建筑包括制度层面的上层建筑和观念层面的上层建筑,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归属于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层面。
将文化归属于上层建筑,归属于意识形态,这在马克思的时代无疑是正确的论断。然而,时代在发展,形势在改变,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渗透到生产之中,甚至直接成为生产力。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及时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路,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实质上是肯定文化作为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事实上,今天的经济形态,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经济形态;今天的生产力,是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创意密切相结合的生产力。如果认识不到文化的生产力属性、文化的生产实践涵义,必然会造成文化与经济的割裂。回顾我国近代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关于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就一直在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的尊严蒙受屈辱,民族的自信心受到沉痛打击。随之,洋务运动兴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被甲午战争的惨败击得粉碎。后来,戊戌变法也宣告失败,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帝制,但接踵而来的是复辟丑剧和军阀割据。于是,社会精英开始反思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声势浩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思想界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及其中国化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种崭新的革命理论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国家。宏观地看,在20世纪上半叶,文化是引导我国社会变革的一股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受到苏联的影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被强化,再加上冷战格局的形成,使得当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体制都操持着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经济政策和文化运作都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属性不仅严重束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使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赢得了经济迅速腾飞,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就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坚决的贯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与经济的大发展相比,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成为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毫无疑问,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而且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文化也是生产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