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商鞅变法单元复习.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回顾与本单元有关的必修课内容】: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必修一)
2、古代中国的经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必修二)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必修三)
梳理考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私学兴起,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百家争鸣”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空间,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制生产方式兴起。
1、经济:
2、政治:
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他们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3、军事: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
4、思想:
知识结构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典型例题】
解析:战国时期,为了在兼并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正是这一动力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B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春秋时期的改革
名称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齐国
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不论公田私田,都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鲁国



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亩征税。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认识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奴隶主阶级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国家
名称
内容含义
成效
魏国
李悝
经济:“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推行“平籴(dí)法”,防止物价暴涨暴跌伤害农民的积极性, 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楚国
吴起
①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分明;②打击旧贵族的利益,把一些贵族迁往空虚之地。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秦国
商鞅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地主阶级改革
比较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
春秋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战国变法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合作探究】

1、历史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
2、商鞅变法的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
:
②秦国落后于东方各诸侯国,秦国君主为改变落后状况,进行社会改革,招揽人才。
③商鞅的变法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
以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为中心

商鞅变法单元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ufutaobao
  • 文件大小411 KB
  • 时间2018-08-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