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自人类诞生之初,设计便开始存在,并一直引领人类探索的步伐不断前行。数百万年前,当人以“人”的身份开始制造第一件工具时,在这种创造行为之前的构思即是“设计”;从东非坦桑尼亚的第一块石器,到北京周口店的兽牙海贝装饰品,再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野牛壁画,以及西安仰韶文化时期的各类盆罐壶钵,处处都闪现着先民创造性智慧的结晶;进入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工业化生产,促使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应运而生,从第一届世博会的“水晶宫”建筑设计,到“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埃菲尔铁塔,再到美国国际主义建筑风格,以及如今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个个都展现出设计对人类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设计”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界定。如今,设计(Design)这个词已经从一个小众性的专业词汇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流行词语,因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合二为一。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的前身)学校大门之上,曾长久悬挂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奠基人张光宇先生(1900-1965)设计的四个图标,分别代表衣、食、住、行,体现了“设计为民生”的理念,设计如何改变生,要从这说起。德国杜塞尔多夫K21 Staendehaus博物馆中名为“In Orbit”的巨大公共艺术作品,由阿根廷艺术家Tomás Saraceno创作,三个网状平面创造出神奇的悬浮空间,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行走互动,犹如科幻电影中的特效场景,传达未来
“科学与艺术无限融合”的理念。毫无疑问,若想让交通变得更美好,我们无法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在汽车工业发达的欧洲,城市公路交通正在出现由“四轮”到“两轮”的回归。这样一款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简约自行车,更多地将“跑”的概念融入到自行车中,绿色与健康并行。
从衣食住行说起
从兽皮、骨针开始,到今天厌倦雷同与撞衫成为了现代人的偏好,“衣着服饰”不仅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具备审美价值、民族传承,以及时代认同性等社会功能。时装周、时装杂志告诉人们要追求时尚与个性,高端服装订制和私人形象设计使人改头换面,更自信地生活。
中国人讲究吃,还要吃出文化,所谓吃的文化更多从色声香味诸多角度将饮食提升到了艺术境界,诸如面塑师、西点师、糖艺师、蛋糕裱花师等职业纷纷涌现,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顶级多重感官体验引领人去购买最艺术化的精致餐具,在家做饭也不忘讲究设计和品位。
自从人类诞生,就开始寻找能遮风避雨的场所。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不再仅是人遮闭自然、保护自我生存的场所,人们对于住所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存在,转化为人性空间存在。与建筑一样,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也不仅仅是外观的造型设计与装饰,更涉及到与气阻、风洞等空气动力学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现的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体。当下最为火爆的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和以谷歌公司为代表设计开发的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都是依托于设计创新的驱动式发展才得以实现。
“用”是离社会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日用消费品的总称,对于中国人而言“三大件”这个名词是再熟悉不过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的“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到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90年代之后的“摄象机、电脑多媒体和私人汽车”。“三大件
设计改变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