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第一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主要介绍“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内
涵。第二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讲述了中英、中葡先后通过多轮谈判,香港、澳门在
“一国两制”的框架内相继实现了回归。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也介绍了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
独”势力。
本课第一、二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之“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其中第
一目讲述“一国两制”的理论,第二目讲述“一国两制”的实践;第三目通过分析台湾问
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之“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
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内涵“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改革开
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二、能力与方法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内涵。
、澳门回归的步骤及其意义。
,探讨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定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的非凡
智慧,培养爱党的情感。
“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台湾如何能够顺利回归”,使师生认识到:祖国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台
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被时代抛弃。
教学结构(板书部分)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5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课堂设问: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对故土的怀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还未完全统一,那么我国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有什么对策或做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情境营造:带领学生欣赏《宝岛台湾的风情组图》。
教师对片中图片做简要解说:同学们首先看到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