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玉会碎么?
十多年前,我曾误打误撞进一个“空前绝后”的团队,尽管最初不被人看好,但这个团队用事实证明了其几乎不可复制的正能量,成员们在团队解散后的很多年里,各自继续成长却依然情真意切默契不减。
看过一篇关于找人才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务虚的人在一个务实的团队当中活不下来,反之亦然。”一支优秀团队其成效和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其团队成员的核心价值观虽然相近,但他们的所长却各不相同。这就好比,如果有十几个杰克船长同在一条船上,那黑珍珠号恐怕还没出海就已经解体了吧。
实际上,很多外表看起来强硬无比的人、事、物,往往经不起与之相比微不足道的轻轻一击。比如钻石――讫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不小心掉在地上或是局部受到强力撞击,它,也是会碎掉的。
钻石比和田玉易碎,翡翠则比祖母绿坚强
最硬的钻石也会碎?是的,对于宝石来说,硬度的确是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但却不是唯一。硬度高的宝石表面通常不会被其他物质所伤而留下痕迹,但内部结构决定了它们在一定角度上存在弱点,在太巧或太不巧的情况下“不堪一击”。
而另一些宝石,虽然硬度不高,却一点儿也不怕摔,也经得起锤击,就算表面会留下“伤痕”,其完整性依然丝毫无损。翡翠、和田玉便是此类代表,它们的硬度比钻石低得多,但高就高在了韧度。古人用
“蒲草韧如丝”来表达情比金坚,汉语中的“韧”字,其造字本意就是用右边的刀去砍左边的熟牛皮,结果当然是能砍出印迹而不能使其断裂。仅一个字就很直观地表达了这个物理概念――韧性。韧性越好,材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说,钻石比和田玉易碎,翡翠则比祖母绿坚强。
《宋史?李公麟》有云,“玉质甚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和田玉之坚韧可见一斑,然而,如此坚韧究竟何来?
将新疆、青海、岫岩以及韩国等地的软玉放到电子显微镜下细看,会发现它们内部是错综交织的纤维结构为主,组成和田玉的透闪石纤维通常小于2微米,纤细绵密而又交错紧密,编织后的效果就如同生活中常见的毛毡,想要把毛毡扯破,可是不容易。另一方面,紧密交织的纤维,也增强了和田玉的油性,经人盘玩的时间越久便越油润。这独一无二的大自然交织法成就了和田玉举世无双的温润之美。
通过编织,各部分的关系被强化,互相依存的情况在相邻区域更明显。在编织里,没有中心又处处能为中心,任何一个点位受到的外力,都能在交错的纤维中找到化解之路。物理概念上的断裂,是指让物体内部的微观裂纹延伸至贯穿整个材料。这种贯穿想要在纤维交织结构里找到通路堪比登天。
为玉碎也为瓦全
不欢而散的团队和散了的原因都很多,但能携手共进的团队总有能找到类似的关键点。与诸位大导演有过多次合作的编剧邹静之曾说过,他的合作原则就是坚持和妥协。坚持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而争论之后的妥协则是共存的最优选择。这道理一如编织。
尽管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后工业时代甚至是工业时代的观念遗留,但加速度推进的信息时代正颠覆种种非人性化的管理,逼迫我们回归到采用更自然的方式与人合作,以此应对世界越来越快的变化。构成钻石的碳原子结构确实堪称最稳固,却也留下了脆弱的边棱;看似无序的和田玉结构虽会留下岁月痕迹,却能足够圆润地保住本身。是时候放下那些线条分明形状完美的组织框架图了。有的时候,要能为玉碎更要愿为瓦全。
时代变了,将人和事进行机械化安排
宁为玉碎 玉会碎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