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文眼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就作者而言,无论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读者。就读者而言,则希望通过阅读,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文眼”的巧配妙置,是实现作者、读者双向沟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精神,文章风采的凝聚点,是一篇文章最为闪光的片段式语句,是最能体现文章“神”的语句。清末文学家刘熙载说:“文家皆知炼字炼句,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炼字则难,字句能与篇章照应,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眼。”(《艺概?文概》)又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这精辟地阐明了“文眼”不仅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感情的升华点、思想的闪烁点,还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衔接点、内容的核心点,贯串、支撑、统驭着全文。
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文章和高考作文材料,来谈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去设置文眼。
一、文眼的位置
一篇文章的文眼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尽相同,因人因文因表达需要而异。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在后必顾之,在篇未则在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在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艺概?文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眼出现的位置虽然不同,但都要照顾到全文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总领全文。这类文章开门见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调,有利于作者围绕中心选取材料,使文章基调前后一致。将文眼置于文首对读者来说,便于迅速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文章随后写小路的“静”,写作者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皆是反衬作者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烘托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嬉闹的情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照应了开头,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这样将文眼置于文首,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承上启下。这类文眼多见于散文中,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第二自然段开头“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承上启下的文眼句,既紧承上文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之“喜”,更总起下文“悲”的文字:大家族的分崩离析,亲人的离世,自己的功业未就。正是这一文眼将一些看来极为琐碎、平凡而又各自独立的人、事、物,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串缀成完整而饱含深情的篇章,享有“疏而不散”的“至情”文章的美誉。
,画龙点睛。文眼置于文章末尾,能够更好地突出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如贾谊的《过秦论》,先运用对比,对秦国、秦朝之强盛的历史事实,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的结局蓄势。最后卒章显志,水到渠成地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警示性的文眼。
,揭示主题。此类文眼的位置多见于议论式的文章。如蒙田的《热爱生命》,作者直接在标题中揭示文眼,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领悟生命,发掘生命的真谛。
二
不畏浮云遮文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